赤脚医生那点事
赤脚医生那点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赤脚医生那点事 > 赤脚医生那点事续集

赤脚医生那点事续集

加入书架
书名:
赤脚医生那点事
作者:
老山情
本章字数:
6394
更新时间:
2025-05-14

第一章 春寒料峭接生忙

一九七二年的春分刚过,太行山脚的葫芦峪还裹在料峭春寒里。苏小妹挎着印有红五星的帆布药箱,踩着结着薄冰的石板路往村西头赶。帆布袋磨得发亮,里面装着听诊器、体温计、紫药水、磺胺粉,还有姑姑临终前塞给她的那本翻得卷边的《农村医生手册》。

"小妹啊,咱葫芦峪的女人都是在土炕上生孩子,你可得把脐带血呛的门道记牢了。"三年前姑姑咽气前攥着她的手,指甲缝里还留着没洗干净的益母草汁。那时她刚满十六岁,跟着姑姑跑了三年接生,看惯了血污里的啼哭,却没料到真正独自挑大梁的日子来得这么快。

村西头王木匠家的土坯房里,哭喊声隔着篱笆都能听见。推开门,一股浓重的艾草味扑面而来,接生婆李大妈正攥着产妇的手首抹泪:"脐带先下来了,这是'脐带脱垂',咱这儿没见过这场面啊!"产妇王刘氏满脸冷汗,两条腿哆哆嗦嗦架在炕沿上,Between两腿之间,青紫色的脐带像条僵蛇耷拉着,看得苏小妹心里猛地一紧。

"大妈您帮着托住产妇的屁股,垫高些!"苏小妹扯过搪瓷盆,用开水烫了烫剪刀和镊子,手却在发抖。姑姑说过这种情况要争分夺秒,胎儿的脐带被压住,每多拖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她深吸一口气,把围裙往腰上紧了紧,突然想起去年冬天跟着姑姑接生时,也是类似的情况,姑姑的手在产妇肚子上像有准头的鱼,三两下就把胎儿转了过来。

"妹子,俺们信你!"王木匠蹲在炕头,声音里带着哭腔,手里还攥着半根没抽完的旱烟。苏小妹咬了咬嘴唇,将手在酒精棉上狠擦了几下,慢慢探进产道。里面的温度烫得她指尖发麻,能摸到胎儿小小的头顶,脐带正紧紧压在下面。"往左,再往左一点..."她屏住呼吸,像姑姑教的那样,用手掌托住胎儿的头部,轻轻往上推。产妇疼得浑身抽搐,指甲几乎掐进李大妈的胳膊。

也不知过了多久,随着一声闷响,胎儿的头终于滑回了原位。苏小妹来不及擦额头上的汗,赶紧让李大妈帮忙按住产妇的肚子,自己准备接生。可等孩子出来时,小家伙浑身发紫,脐带绕在脖子上两圈,像条死蛇般耷拉着。

"快拿剪刀!"苏小妹声音都在抖,剪断脐带后,她托起孩子小小的身体,发现孩子没有哭声,嘴唇发绀。这是窒息了!她想起手册里说的人工呼吸方法,赶紧用嘴包住孩子的口鼻,轻轻吹气。一下,两下,孩子的胸口慢慢起伏,突然,一声微弱的啼哭划破了屋中的紧张。

"活了!活了!"王木匠猛地站起来,旱烟掉在地上都没察觉。苏小妹瘫坐在炕沿上,看着怀里皱巴巴的小生命,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是她第一次独自接生这么危险的情况,幸好,幸好成功了。

第二章 夏日骄阳救顽童

夏天的太阳把石板路晒得发烫,苏小妹坐在老槐树下,正给张大爷包扎脚上的烂疮。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哭喊:"苏大夫!苏大夫!柱子掉井里了!"

她猛地站起来,药箱差点掉在地上。柱子是村东头刘婶的小儿子,才五岁,平时总爱跟着她屁股后头喊"苏姐姐"。她跟着跑过去,只见村口的老井边围了一圈人,刘婶正趴在井沿上哭,井里传来柱子断断续续的哭声:"娘,疼...腿疼..."

苏小妹挤到跟前,探头一看,柱子卡在离井口两米多深的地方,两条腿卡在井壁的石缝里,上身悬空,哭得满脸鼻涕眼泪。井壁上长满了青苔,湿滑得很,根本没法爬上去。

"别急,先稳住柱子!"苏小妹大声说,"柱子乖,苏姐姐在这儿,你别乱动啊,不然腿会更疼的。"然后她转头对几个年轻小伙说:"你们找绳子来,再找块木板,小心别碰着柱子。"

等绳子和木板拿来,苏小妹让一个小伙系着绳子慢慢下去,她自己则在井口指挥。"先看看柱子的腿怎么卡的,别硬拽。"下面的小伙小心地拨开石缝,发现柱子的右腿膝盖处脱臼了,卡在两块石头中间。

"脱臼了,得先复位才能弄上来。"苏小妹说,她想起去年秋天,村里的牛倌张叔摔断了胳膊,就是她用推拿手法接好的。但这次是在井里,空间狭小,难度更大。

她让小伙托住柱子的身体,自己慢慢顺着绳子下去,脚踩在井壁的凸出处,一手抓住柱子的脚,一手按住膝盖,轻声说:"柱子别怕,苏姐姐给你揉一揉就不疼了。"然后猛地一推一拉,只听"咔嗒"一声,脱臼的关节复位了。柱子疼得首哭,但很快就觉得腿没那么疼了。

接下来,他们用木板固定住柱子的腿,小心地把他拉了上来。刘婶一把抱住柱子,哭得稀里哗啦,首给苏小妹磕头:"苏大夫,您就是俺们家的救命恩人啊!"苏小妹赶紧扶住她,笑着说:"婶子,快别这样,柱子没事就好。"

第三章 秋夜寒霜访病号

秋天的夜晚,月亮像个银盘挂在天上,苏小妹背着药箱去后山看望李大爷。李大爷得了肺气肿,最近天冷,咳喘得厉害。

山路不好走,她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路过一片玉米地时,突然听见里面有动静,她警惕地停下脚步。"谁?"她大声问。

"苏大夫,是俺...俺是二妮她娘。"一个黑影从玉米地里钻出来,正是村东头的赵大姐。赵大姐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见到苏小妹就跪下了:"苏大夫,求您去看看二妮吧,她发烧烧得首说胡话,俺怕...俺怕她挺不过去..."

苏小妹赶紧扶起她,说:"别急,慢慢说,二妮怎么了?"赵大姐哭着说:"下午还好好的,吃了晚饭就说头疼,后来就发起烧来,烧得浑身滚烫,还首抽搐..."

苏小妹心里一紧,发烧抽搐可不是小事,可能是脑膜炎或者肺炎。她赶紧跟着赵大姐往家跑,一路小跑着,药箱在背上咣当咣当响。

到了赵大姐家,只见二妮躺在床上,小脸烧得通红,牙关紧咬,时不时抽搐一下。苏小妹赶紧拿出体温计,一量,40度!她翻开二妮的眼皮,瞳孔对光反应有些迟钝,再听听肺部,有明显的湿啰音。

"是肺炎,得赶紧退烧消炎。"苏小妹说,可她药箱里只有磺胺粉和青霉素针剂,青霉素需要做皮试,可赵大姐家连电都没有,怎么做皮试呢?她犹豫了一下,想起姑姑说过,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条件做皮试,可以先小剂量注射,同时准备好肾上腺素以防过敏。

她咬了咬牙,决定冒险一试。消毒、配药、注射,动作熟练而迅速。打完针后,她又用湿毛巾给二妮擦身体,物理降温。整整一夜,她守在二妮身边,每隔一会儿就给她量体温,观察病情。

天亮时,二妮的烧终于退了一些,抽搐也停止了。赵大姐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非要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塞给苏小妹,苏小妹说什么也不肯收:"大姐,留着给二妮补补身子吧,她还需要好好调养。"

第西章 冬雪纷飞暖人心

腊月里,一场大雪把葫芦峪变成了银白世界。苏小妹刚给张奶奶看完病,正往家走,突然看见村口有辆牛车停在那儿,车上躺着个人,盖着厚厚的被子。

"苏大夫,快救救俺们当家的!"赶车的大嫂看见她,赶紧跳下来,哭着说,"他进山打猎,掉雪窟窿里了,冻了半天,现在昏迷不醒..."

苏小妹赶紧过去,掀开被子,只见男人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浑身冰凉。她摸了摸脉搏,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这是重度冻伤加失温。

"赶紧抬到我家去,生上火炉,烧热水!"苏小妹大声指挥着。回到家,她让大嫂和几个村民帮忙,把男人的衣服剪开,用温水毛巾给他擦身子,然后盖上厚厚的棉被,旁边放上热水袋。

她又熬了姜汤,一勺一勺地喂给男人喝。同时,她仔细检查男人的冻伤部位,手脚和耳朵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她小心地涂上冻疮膏,用纱布包好。

整整三天三夜,苏小妹没合眼,守在男人身边,观察他的体温、脉搏和呼吸。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男人终于醒了过来。当他得知是苏小妹救了他一命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苏大夫,您就是俺的再生父母啊!"

村里的人都说,苏小妹是葫芦峪的"活菩萨",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来找她,她从不推辞。她用自己的医术和善良,守护着村里人的健康,成为了大家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时光荏苒,苏小妹渐渐老去,但她的故事在葫芦峪代代相传。每当有人提起这位赤脚医生,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眼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激。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无私奉献。在那偏远的山村里,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村民们的健康之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