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仙道贵生
天师道仙道贵生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天师道仙道贵生 > 第5章 玉池漱液化清澜——记方三善三悟《黄庭》玄要

第5章 玉池漱液化清澜——记方三善三悟《黄庭》玄要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师道仙道贵生
作者:
房三善
本章字数:
4488
更新时间:
2025-05-07

龙虎山的玉津池藏在飞瀑之后,池底遍生夜明砂,每逢朔月便泛出琉璃般的荧光。方三善跪坐在三尺高的龟甲祭台上,面前青铜鼎中煮沸着罗浮山云雾茶,水汽在他眉间凝成细小的“太”“和”二字——这是张静虚道长专为《黄庭》第三章“口为玉池太和宫”设的炼神局。

“口为心之门户,舌乃神之枢机。”张静虚手持刻着三十六水府的玉简,玉简浸入池水中,立刻激起层层叠着“玉池”符文的涟漪,“昔祖天师在蜀地,曾见老妪以唾液愈蛇伤,方知津液乃人身自有大药。三善,可曾留意你幼年为燕子接骨时,唾液中含有的灵光?”

三善闭目颔首,指尖轻抚唇畔——西岁那年在方府花园,他见雨燕折翼,下意识以舌尖舔舐伤口,唾液竟化作薄纱般的光膜覆在翅骨上。此刻回忆,方觉那正是“漱咽灵液灾不干”的初显。他依师父所授,舌尖轻顶上颚,搅动三十六次,忽觉舌下金津泉涌,齿缝间竟透出兰花香——这是“体生光华气香兰”的征兆。

“观想玉池为太清宫,舌为赤龙,齿为玉关。”张静虚玉简轻点水面,池底夜明砂突然聚成太极图,“赤龙搅海三十六,便是调和阴阳之始。”三善依言吐纳,只见口中津液化作赤龙虚影,在齿间玉关出入九次,每一次吞吐都带起池面符光震动,最终赤龙化作金珠落入丹田,竟在关元穴处映出蒋佳萍绣绷上的青鸾纹样。

“妙哉!”张静虚见三善唇角泛起淡金光泽,知是“却灭百邪玉炼颜”生效,“津液分三:清晨为金津,午间为玉液,夜半为琼浆。你此刻凝练的正是‘金津玉液’,可化有形之毒,亦可通无形之神。”他忽然指向池面,只见千里外嘉应州的影像浮现:蒋佳萍不慎被绣针刺破指尖,鲜血滴在未完成的《青鸾衔莲图》上,绣品竟如活物般颤动。

三善心中一紧,舌尖本能地舐过唇齿,残留的金津突然化作流光,顺着玉津池的水脉穿云而去。千里之外,蒋佳萍指尖的血珠正要滴落,忽见一道金光闪过,伤口竟自动愈合,绣绷上的青鸾翅膀也染上了与三善道袍相同的云雷纹——这是二人自幼年分别后,首次通过“玉池灵液”产生实质感应。

“此乃‘心息相通’之妙。”张静虚取出刻着“通真”二字的玉哨,吹起《云笈七签》中的《漱液章》,“当年魏夫人与杨羲祖师以诗通神,靠的便是‘雷鸣电激神泯泯’的灵犀。你二人的胎记本为并蒂莲瓣,如今又以津液为媒,正应了‘昼夜不寐乃成真’——真正的修持,从不在枯坐,而在日用常行处见真章。”

三善闭目内视,见口中玉池己化作小型湖泊,湖中有赤龙与白凤嬉戏,正是心(火)肺(金)相济之象。当他将津液分三口咽下时,喉间竟发出龙吟般的震动,每一声都对应着黄庭经中的一句要诀:第一口润喉,应“漱咽灵液灾不干”;第二口润肺,应“体生光华气香兰”;第三口润丹田,竟让关元穴的青鸾虚影展开双翅,衔来一片来自嘉应州的木棉花瓣。

“木棉花性凉,可解岭南暑毒。”张静虚见三善掌心托着虚化的花瓣,忽然想起方明修曾以木棉絮为子缝制道袍,“你父当年征战南疆,常以木棉煎水救士兵暑症,这正是‘贵生’之道在尘世的显化。记住,你修炼的‘玉池灵液’,最终要化作人间甘露,方能成就‘却灭百邪’的大功德。”

是夜,三善在“咽津台”修炼“雷鸣电激”之法。当他按照经文“昼夜不寐乃成真”运转时,忽见北斗七星之精落入玉池,化作七颗夜明珠般的津液。他依《北斗延生经》吞纳,每吞一珠,耳边便响起不同的声音:春蚕食叶般的生津声,山溪过石般的漱咽声,更有隐约的女童笑声,正是蒋佳萍幼年在方府后花园唱过的童谣。

“这是‘神泯泯’的境界。”张静虚的声音从云雾中传来,“泯泯者,神气相合也。你听见的不仅是道侣的声音,更是天地间‘贵生’之气的共鸣。”他现身时,手中捧着个白玉盏,盏中盛着三善白日凝练的金津玉液,“明日随我去丰州城,那里的百姓中了巫蛊之毒,唯有你的‘玉池神水’可解。”

三善点头,忽见白玉盏中倒映出自己的面容,唇色如丹,齿若编贝,正是“玉炼颜”的初步成效。更妙的是,眉间胎记周围竟浮现出细小的符文,与《黄庭经》第三章的“太和官”三字完全吻合——这说明他的身体己成为经文的活注解,每一处窍穴都在呼应着上古仙经的真义。

(本章插入诗词:

七律·悟《黄庭》第三章

玉津池畔夜明砂,舌搅赤龙转太霞。

三咽金津通阆苑,一吞玉液润灵芽。

唇间兰气生千瓣,齿畔珠光护九华。

忽听云深啼小凤,始知清露落谁家?

鹧鸪天·漱液通灵

飞瀑流泉隐玉台,赤龙搅海洞门开。

金津三咽通星海,玉液双吞净俗埃。

符火动,绣绷催,青鸾展翅带香来。

人间自有真仙药,不在蓬莱在齿腮。)

次日正午,丰州城烈日高悬。三善站在城隍庙前,见百姓面黑如漆,喉间生着肉瘤般的毒蛊。他依张静虚所授,以“太和官”印诀凝聚津液,指尖竟弹出如珍珠般的光滴,每滴落入患者口中,便见毒蛊化作黑烟从七窍排出。当他为最后一位孩童治疗时,孩子手中的拨浪鼓突然响起,曲调正是蒋佳萍常绣在香囊上的《太平引》。

“哥哥的口水是甜的!”孩童破涕为笑,三善却在刹那间想起幼年母亲喂他喝莲子羹的场景。原来这“玉池灵液”不仅能祛毒,更承载着人间最本真的慈悲——正如《黄庭经》所言“审能修之登广寒”,广寒非冷寂月宫,而是容纳万家灯火的清凉世界。

收功时,三善发现掌心多出半片木棉花瓣,正是方才治愈的孩童从家中带来的。花瓣上的纹路竟与他道袍上的云雷纹相合,这让他忽然明白:贵生之道,始于口吐莲花,终于手植春温,而连接这一切的,正是如津液般温润的人间情味。千里之外,蒋佳萍摸着绣绷上自动完成的青鸾眼睛,忽然觉得那眼瞳里映着的,正是龙虎山少年道士衣摆上沾着的,人间最暖的烟火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