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满目疮痍的艺术宝库
1943 年,常书鸿终于抵达了魂牵梦绕的敦煌。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的心情瞬间沉重起来。莫高窟,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艺术宝库,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破败不堪。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连绵的沙丘几乎掩埋了部分洞窟,狂风呼啸而过,卷起漫天的沙尘,让人睁不开眼。洞窟的墙壁大多己经斑驳脱落,有些甚至出现了裂缝,仿佛随时都会坍塌。壁画由于长期受到风沙、雨水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色彩黯淡,部分画面己经模糊不清。彩塑也残缺不全,有的佛像缺了手臂,有的菩萨没了头颅,让人看了痛心不己。
恶劣的生活环境更是超出了常书鸿的想象。这里物资极度匮乏,没有充足的食物和干净的水源,日常用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居住条件简陋,他们只能在洞窟旁边搭建一些简易的土坯房,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则寒风刺骨。交通也极为不便,与外界的联系十分困难,一封信件往往需要数月才能送达。
4.2 艰难创业与希望燃起
但常书鸿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迅速调整状态,带领着一同前来的几位工作人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们首先组建了敦煌艺术研究所,虽然条件简陋,但这是他们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的基地。常书鸿西处奔走,招募人才,吸引了一批对敦煌艺术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加入。他们一起清理洞窟内的积沙,修复破损的墙壁,为保护敦煌艺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招募人才的过程中,常书鸿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他们被常书鸿的热情和执着所打动,愿意追随他一起守护敦煌。其中有一位年轻的画家,名叫林风,他原本在大城市有着不错的发展机会,但听闻常书鸿的事迹后,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敦煌。林风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常先生,就被他眼中对敦煌的热爱和坚定所感染,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常书鸿和他的团队还面临着物资短缺的问题。修复洞窟需要大量的材料,但他们常常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购买到足够的物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就地取材,寻找一些替代品。比如,他们用当地的泥土和树枝制作简易的工具,用来清理洞窟和修复墙壁。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他们心中都怀揣着对敦煌艺术的敬畏和保护的决心。
在这片荒芜的沙漠中,常书鸿和他的团队点燃了希望的火种,决心让敦煌艺术重焕生机。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就像点点繁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4.3 生活磨难与乐观坚守
敦煌的生活条件之艰苦,远超常人想象,常书鸿和他的团队在这片土地上面临着诸多严峻的考验。
物资匮乏是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难题。食物种类单一且匮乏,主食常常是简单的粗粮,新鲜蔬菜和肉类更是难得一见。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物资运输极为困难,即便有钱也难以买到所需物品。饮用水也成问题,当地的水源苦涩且含碱量高,长期饮用对身体危害极大。但为了生存,大家只能无奈接受。
交通不便严重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从敦煌到最近的城市,路途遥远且道路崎岖,往往需要花费数天时间。这不仅使得物资补给困难,也让团队成员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严重受阻。一封家书常常要数月才能送达,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他们总是很晚才知晓。这种与外界的相对隔绝,让大家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疾病也时常困扰着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匮乏的医疗条件,使得各种疾病容易滋生和传播。感冒、肠胃病等常见疾病在这里都可能变得棘手,因为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感染了严重的痢疾,由于无法及时送往大城市的医院救治,生命垂危。常书鸿心急如焚,西处打听土方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将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常书鸿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他经常鼓励团队成员:“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守护敦煌这颗艺术明珠,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在生活中,他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没有丰盛的食物,他就和大家一起把简单的饭菜吃得津津有味;面对疾病,他积极寻找应对方法,安慰患病的同事。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们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闲暇时,大家会围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用歌声和笑声驱散生活的阴霾。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和保护的决心从未动摇,在这片沙漠中坚守着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