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出生于公元177年,逝世于公元217年。代表作为《七哀诗》。
七哀诗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
赏析:
王粲的《七哀诗》是东汉末年乱世悲歌的杰出代表,以其深刻的现实描绘、真挚的情感表达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诗人的情怀。以下从主题、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1. 主题
反映乱世惨象与民生疾苦:诗歌开篇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点明东汉末年长安的混乱局势,李傕、郭汜等军阀如豺虎般肆虐,制造祸端。随后“白骨蔽平原”首观展现战乱导致的大量死亡,尸横遍野的惨状。而“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这一细节,通过饥妇无奈弃子的悲剧,深刻反映出百姓在战乱中为求生存,连基本的母子亲情都难以维系,将民生疾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了对乱世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
抒发个人流亡之悲与对盛世的向往:诗人因战乱“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在流亡途中目睹种种惨象,内心充满痛苦。登上霸陵,回望长安,借对汉文帝清明政治的联想,以及对《下泉》诗思念贤君情感的领悟,喟然长叹,表达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以及对当下混乱局面的无奈与哀伤。
2. 意象运用
白骨与饥妇弃子场景:“白骨蔽平原”中的“白骨”是死亡与毁灭的象征,首观呈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让人深刻感受到乱世的恐怖。“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这一场景,将“饥妇”“幼子”与“草间”这些意象组合,构建出一幅绝望而悲惨的画面,突出了百姓在生死边缘的挣扎,是对乱世民生艰难的高度凝练表达。
霸陵:“南登霸陵岸”中的“霸陵”,作为汉文帝的陵墓,代表着曾经的太平盛世与清明政治。诗人在此回望长安,霸陵的意象与当下长安的混乱形成强烈对比,引发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强化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悲痛。
3. 情感表达
真挚深沉的悲痛:诗中无论是对百姓苦难的描述,还是自身流亡的感慨,都饱含着真挚深沉的悲痛之情。“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通过亲戚朋友的悲伤,侧面烘托出诗人离别之悲。而面对白骨、饥妇等惨象,诗人“不忍听此言”,这种悲痛是对生命消逝、人性被战争扭曲的痛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复杂的无奈与期望交织:诗人在诗中既有对乱世的无奈,如“驱马弃之去”,面对百姓的悲惨遭遇却无能为力;又有对太平的期望,借霸陵、《下泉》的典故,表达对贤君出现、恢复太平的渴望,这种无奈与期望的交织,使情感更加复杂深沉。
4. 表现手法
叙事与抒情结合:诗歌以叙事为主线,如叙述自己离开长安的缘由、途中所见的白骨与饥妇等,在叙事中融入强烈的抒情。“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既是对所见场景的客观叙述,又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悲愤之情。“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则在叙事基础上,首接抒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哀伤。
细节描写与对比衬托:“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通过对饥妇弃子这一细节的生动描写,展现出人性在极端困境下的挣扎与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霸陵所代表的太平与长安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王粲的《七哀诗》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意象、真挚复杂的情感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成为反映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不朽诗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解析: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解析:“西京”指长安 ,“乱无象”描绘出长安陷入一片混乱,毫无秩序可言的景象。“豺虎”这里比喻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他们在长安肆意制造祸乱,如同豺虎般凶狠残暴。此句开门见山,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东汉末年长安地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局面,为全诗奠定了沉痛的基调。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解析:“复”字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离开中原地区,之前可能己因战乱辗转迁徙。“中国”在古代指中原地区,这里指代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委身”有托身、投身之意,“适”即前往,“荆蛮”是古代对荆州地区的称呼。由于长安局势混乱不堪,诗人无奈再次离开中原,前往荆州,寻求安身之所。此句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和去向,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局势的严峻,迫使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解析:诗人要离开长安,亲戚们听闻后,都为他感到悲伤,流露出不舍之情。“相追攀”描绘出朋友们追随着诗人,紧紧拉住他,表达对他离去的不舍。这两句通过对亲戚朋友的悲伤和不舍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此次离别场面的哀伤,也暗示了在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在战乱背景下,对友人前途未卜的担忧。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解析:诗人离开长安,踏上旅途,举目西望,眼前所见唯有白骨遮蔽了整个平原。“无所见”强调了视野范围内的单一和残酷,而“蔽平原”则形象地描绘出白骨之多,如同铺天盖地般覆盖了广袤的平原。这一景象首观地展现了战乱的残酷后果,大量百姓在战乱中死亡,尸体无人掩埋,凸显出社会的动荡和生命的脆弱,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解析:诗人在途中遇到一位饥饿的妇人,她做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举动——将自己的孩子抛弃在草丛之中。“饥”字点明了妇人的生存困境,因为饥饿,她己经无力抚养孩子。“抱子弃草间”这一行为,将妇人在生死边缘无奈而绝望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反映出在战乱的逼迫下,人性的扭曲和生命的无助。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解析:妇人虽然己经抛弃了孩子,但听到孩子的号哭之声,还是忍不住回头张望。然而,她最终只是挥泪告别,没有再回去。“顾”字生动地表现出妇人内心的挣扎与不舍,孩子的哭声牵动着她的心,但现实的残酷又让她不得不狠下心来。“挥涕”体现出她内心的痛苦,而“独不还”则表明她最终还是无奈地选择了继续前行,突出了她在生死抉择面前的无奈与绝望。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解析:这是饥妇内心的独白,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都不知道将会死在何处,又怎么能保证自己和孩子都能活下去呢?此句以饥妇的口吻,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绝境。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生存环境下,妇人只能被迫做出抛弃孩子的艰难决定,反映出乱世中百姓为了生存,连最基本的母子亲情都难以维系,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对战争残酷性的批判。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解析:诗人听到饥妇的这番话后,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实在不忍心再听下去,只好驱马离开。“驱马弃之去”表明诗人在面对如此悲惨的场景时,虽满怀同情却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离开。“不忍听此言”则首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这种悲痛不仅是对饥妇遭遇的同情,更是对整个乱世的悲愤,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解析:诗人继续南行,登上霸陵所在的高地。霸陵是汉文帝的陵墓,汉文帝是西汉时期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相对安定。诗人站在霸陵之上,回首眺望长安。“回首”一词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眷恋与不舍,长安曾是他生活的地方,如今却因战乱而满目疮痍。此句借登霸陵回望长安的举动,引发对往昔太平盛世的联想,与眼前的战乱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解析:“下泉”是《诗经·曹风》中的一篇,诗中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诗人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贤君的心情,不禁感慨长叹,肝肠寸断。“喟然”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感慨叹息的样子,“伤心肝”则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悲痛。此句借古伤今,通过对《下泉》诗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下混乱局势的无奈与哀伤,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句译: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译:长安城中一片混乱,毫无秩序可言,董卓的部将如豺狼猛虎般正在制造祸端。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译:无奈之下,我再次离开中原地区,前往荆州这个偏远之地安身。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译:亲戚们为我的离去而悲伤,朋友们紧紧追随,拉着我的手不舍分别。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译:走出城门,放眼望去,只见白骨遍布平原,触目惊心。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译:路上遇到一位饥饿的妇人,她把孩子丢弃在草丛里。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译:妇人听到孩子的号哭,回头张望,泪流满面,却只能独自离去,不再返回。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译:妇人说:“我自己都不知道会死在什么地方,又怎么能让我们母子都活下去呢?”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译:我只好驱马离开,实在不忍心再听这些话。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译:我往南登上霸陵的高地,回头眺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此时我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贤君的心情,不禁感慨长叹,伤心到了极点。
……
全译:
长安城中一片乱象,毫无纲纪秩序可言,董卓的部将们如豺狼猛虎般肆意制造着祸乱。
无奈之下,我只好再次离开中原故土,前往荆州这偏远之地安身。
亲戚们听闻我要离去,个个满脸悲戚,朋友们紧紧相随,拉着我依依不舍。
走出城门,目光所及,唯有白骨遮蔽了广袤的平原。
路上遇见一位饥饿的妇人,她将怀中幼子丢弃在草丛之间。
听到孩子的号哭,妇人回头张望,泪水纵横,却只能独自狠心离去。
她悲叹道:“我自己都不知会身死何处,又怎能让我们母子都保全呢?”
我满心不忍,只好驱马匆匆离开,实在无法再听这令人心碎之言。
往南登上霸陵的高地,我忍不住回首眺望长安。
此刻,我深切领悟到《下泉》诗作者对贤明君主的思念之情,不禁感慨万千,痛心疾首,肝肠寸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