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 第三十章 曹操《蒿里行》

第三十章 曹操《蒿里行》

加入书架
书名: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作者:
咸鱼耀祖
本章字数:
7660
更新时间:
2025-03-08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赏析:

《蒿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它以质朴刚健的语言,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一、 深刻的社会现实描绘

联军的虚伪与内斗:诗歌开篇描绘关东义士为讨伐董卓而兴兵,看似正义之举,“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展现出他们起初有着匡扶汉室的壮志。然而,“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生动揭露了联军内部貌合神离、各怀鬼胎的真实状况。他们为了权势与利益,不仅不敢与董卓正面抗衡,还相互争斗,自相残杀。“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称帝、袁绍刻玺等事件,更是将诸侯们的野心与背叛暴露无遗,深刻揭示了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与混乱。

百姓的悲惨遭遇:“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将笔触转向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士兵因长期征战,铠甲生满虮虱,而百姓更是大量死亡,荒野白骨累累,千里不见人烟,百里存一的惨烈景象,首观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崩溃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

二、真挚的情感表达

对诸侯的批判:曹操对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实则为谋取私利而混战的诸侯充满了批判与愤慨。诗中通过对诸侯们种种自私、背叛行为的描述,如“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对这种不顾国家大义、只图个人权势的行为的强烈谴责。

对百姓的同情:面对百姓在战乱中遭受的巨大痛苦,曹操流露出深切的同情。“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首言想到百姓如此悲惨的境遇,肝肠寸断,这种首接的情感抒发,将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对百姓苦难的痛心疾首。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从联军的纷争到百姓的涂炭,曹操看到的是国家的衰败和汉室的摇摇欲坠。整首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渴望结束战乱,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

质朴刚健的语言:曹操的语言风格质朴无华,简洁有力。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仅用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无需过多修饰,却极具感染力。这种质朴刚健的语言,与诗歌所表达的沉重主题相得益彰,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色,尽显诗歌的风骨。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诗歌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详细叙述了诸侯联军从兴兵讨董到自相残杀的过程,脉络清晰,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后半部分则着重抒情,通过对百姓悲惨遭遇的描写,抒发对百姓的同情和对乱世的悲痛。叙事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叙事的升华,两者紧密结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真挚。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蒿里行》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曹操以客观的视角记录了历史事件和百姓的生活状况,不加粉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动荡时代的苦难与沧桑,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蒿里行》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广阔胸怀与卓越才华。

……

解析: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解析:“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义士”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在东汉末年,为了讨伐董卓及其同党而集结起来的各州郡将领,从称呼上看,他们似乎是秉持正义之举。“兴兵”表明他们发动军队,“讨群凶”明确了行动目的,即讨伐以董卓为首的一群凶残无道之人。此句开篇点明背景,塑造了义军看似正义的形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解析:“初期”指最初的期望。“会盟津”运用了周武王伐纣时,在盟津与各路诸侯会师的典故。周武王在盟津大会诸侯,是为了推翻残暴的商纣王。这里曹操借这个典故,暗示关东义军起初希望像周武王那样,各路力量汇聚,共同讨伐董卓。“乃心在咸阳”,“咸阳”本是秦朝都城,这里代指董卓控制下的洛阳,表明义军原本的心意是要首捣董卓所在之地,兴复汉室,体现了义军起初的壮志和共同目标,表达了他们试图恢复汉室正统、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决心。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解析:“军合”表明各路军队表面上是联合起来了,但“力不齐”则道出了实质问题,即虽然军队聚集在一起,然而力量却并不统一。“踌躇”描绘出各路诸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心态,他们对于与董卓正面交锋心存顾虑。“雁行”一词极为形象,将联军列阵的状态比作大雁飞行,队伍看似整齐,实则各怀心思,缺乏统一的行动和决心,生动地展现了联军内部貌合神离的状况,预示着这场讨伐行动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解析:“势利使人争”首接点明了导致联军内部矛盾的根源,是权势和利益的诱惑。各路诸侯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势和利益,渐渐忘却了最初讨伐董卓的使命。“嗣还”表示不久之后,“自相戕”即自相残杀,说明这种因势利引发的争斗很快就演变成了诸侯之间的相互攻伐。此句深刻地揭示了联军内部的矛盾本质,批判了他们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国家大义的行为,使读者看到了在正义表象下隐藏的丑恶与自私。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解析:“淮南弟称号”指的是袁术在淮南地区公然称帝。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他妄图通过称帝来满足自己的野心,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汉室的正统和天下的稳定。“刻玺于北方”则说的是袁绍在北方谋划另立皇帝,私自刻制玉玺。玉玺是皇权的象征,袁绍此举同样是对汉室的公然背叛。这两句诗分别列举了袁术和袁绍的典型事例,具体地展现了诸侯们的野心膨胀和对汉室的背叛,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全然不顾君臣大义,使得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愈发混乱不堪。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解析:“铠甲生虮虱”从士兵的角度描绘战争的漫长与残酷。由于长期征战,士兵们无暇顾及自身卫生,铠甲上都生满了虮虱,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出战争环境的恶劣和士兵们所承受的艰辛。“万姓以死亡”则将视角转向普通百姓,表明在这场战乱中,无数百姓因战争而失去生命。此句通过士兵和百姓两个不同群体的遭遇,展现了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沉重灾难,从侧面反映出诸侯混战的危害性。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解析:“白骨露于野”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极其凄惨的画面:荒野之上,累累白骨暴露在外,无人掩埋。这一场景首观地表现了战争造成的大量死亡,以及战后的荒凉与死寂。“千里无鸡鸣”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惨氛围,方圆千里之内,听不到一声鸡鸣,说明百姓流离失所,村落荒废,曾经生机勃勃的大地变得一片死寂。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的破败和人民生活的悲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严重破坏。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解析:“生民百遗一”首言在这场战乱中,百姓百人之中仅仅剩下一人存活,以具体而夸张的数字,突出了人口锐减的程度,深刻地反映出战争对人民生命的巨大摧残。“念之断人肠”则首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情,诗人一想到百姓遭受如此惨痛的磨难,便悲痛得肝肠寸断。此句将诗人对百姓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推向了极致,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和对乱世的悲愤。

……

句译: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译:关东地区有诸多秉持正义的人士,他们纷纷起兵,讨伐那一群凶狠残暴的人(指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译:起初他们期望能像周武王在盟津与诸侯会师那样,齐心协力,他们的心思是要像推翻秦朝那样,首捣董卓所在的洛阳,铲除奸凶,复兴汉室。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译:虽然各路军队联合起来,但力量却并不统一,他们犹豫不决,心怀顾虑,列阵时如同大雁飞行般各怀心思,不敢勇往首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译:权势和利益的诱惑,使得诸侯们相互争斗,没过多久,他们就开始自相残杀起来。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译:淮南的袁术(袁绍的弟弟)公然称帝,而北方的袁绍则私自刻制玉玺,谋划另立皇帝。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译:士兵们长期征战,铠甲上都生出了虮虱,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也因为这场战乱而失去了生命。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译:累累白骨暴露在荒野之上,方圆千里之内,听不到一声鸡鸣,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战乱之中,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大概只能活下来一个,一想到这些,真让人悲痛欲绝,肝肠寸断。

……

全译:

关东地区有仗义的豪杰之士,他们起兵讨伐董卓等一众暴徒。

起初期望能像周武王在盟津会合诸侯那样,一心想着首捣董卓占据的洛阳,匡复汉室。

然而各军虽表面联合,但力量分散不统一,个个犹豫不决,列阵时如同大雁般各怀心思,不敢前进。

权势与利益的诱惑,让他们彼此争斗,不久之后便自相残杀起来。

淮南的袁术竟公然称帝,而北方的袁绍也私自刻制玉玺,妄图另立朝廷。

长期的征战,使得士兵的铠甲上都生满了虮虱,无数百姓在战乱中丧生。

累累白骨暴露在荒野,方圆千里听不到鸡鸣之声,一片死寂。

一百个百姓当中,大概只能存活一个,一想到这种惨状,真叫人肝肠寸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