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秀才入军·其十五
嵇康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微风动袿,组帐高褰。
旨酒盈樽,莫与交欢。
鸣琴在御,谁与鼓弹?
仰慕同趣,其馨若兰。
佳人不存,能不永叹!
……
赏析:
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其十五》以细腻笔触和真挚情感,营造出孤独且充满期盼的氛围,深刻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
一、意境营造:清冷孤寂的氛围渲染
夜景勾勒:诗开篇“闲夜肃清,朗月照轩”,描绘出一个静谧清冷的夜晚。“闲夜”点明时间的安静闲适,“肃清”则强调环境的清幽寂静,仿佛世间一切喧嚣都己沉淀。“朗月照轩”,明亮的月光洒在轩窗之上,洁白的月色不仅照亮了空间,更增添了几分清冷之感。此景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基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寂静的月夜之中,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
动态细节添孤寂:“微风动袿,组帐高褰”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微风吹动着衣袂,给原本静止的画面增添了动态感,然而这轻柔的动作却更显西周的寂静。高高挂起的组帐,在微风中或许会轻轻晃动,发出细微声响,这种动态中的寂静,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一粒石子,涟漪泛起,却更衬出湖面的广阔与寂静。这些细节营造出一种空灵、孤寂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的飘荡。
二、情感表达:孤独与期盼的交织
孤独的强化:“旨酒盈樽,莫与交欢。鸣琴在御,谁与鼓弹?”诗人以美酒盈樽却无人共饮,琴具在侧却无人共弹,从饮酒与弹琴这两个古人常与友人共享的活动场景,深刻地表达出孤独之感。美酒与琴,在古代文化中常是与知音相聚时的陪伴,此时却只能独自面对,强烈地突出了诗人身边缺少能与之分享生活乐趣、精神交流的人,孤独之情溢于言表。
对知音的期盼:“仰慕同趣,其馨若兰。佳人不存,能不永叹!”诗人首接表达对志同道合之人的仰慕,将其品德比作如兰般芬芳,体现出对知音高尚品质的追求。“佳人不存”点明知音的缺席,“能不永叹”则以反问的形式,强烈抒发了因知音不在而产生的深深叹息与无尽遗憾。这种从对知音的向往到面对现实缺失的落差,使诗人对知音的期盼之情愈发浓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惆怅与渴望。
三、艺术特色:质朴自然与情感张力
质朴自然的语言:整首诗语言质朴简洁,不事雕琢。如“闲夜肃清”“朗月照轩”等表述,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清晰的画面,通俗易懂却又生动形象。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贴近生活,让读者能够轻易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与传达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情感的层层递进:诗歌从清幽夜景的营造,到孤独场景的描述,再到对知音期盼与叹息的抒发,情感层层递进。开篇的宁静夜景为孤独感埋下伏笔,无人共饮共弹的描述进一步强化孤独,最后对知音的首接表达将情感推向高潮。这种情感的递进,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张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复杂且逐渐浓烈的情感变化,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赠秀才入军·其十五》通过独特的意境营造、真挚的情感表达和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嵇康诗歌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在精神追求上对知音的普遍渴望,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
解析: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 字词解析:“闲夜”,点明时间是闲适、安静的夜晚,给人一种静谧的初始印象。“肃清”描绘出夜晚清爽、宁静的氛围,“肃”有肃穆、安静之意,“清”则强调清爽、洁净,仿佛整个夜晚都被清洗过一般,没有丝毫喧嚣与尘埃。“朗月”指明亮的月亮,“朗”突出了月亮的光洁、明亮,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夜空。“轩”指代窗户,是室内与外界连接的一个重要元素,暗示诗人所处的空间位置。
- 意境营造:这两句诗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月夜图。在清爽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室内,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是对客观环境的描写,同时也为诗人内心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孤独,仿佛他正独自沉浸在这月光之中,思绪万千。
微风动袿,组帐高褰
- 字词解析:“微风”,轻柔的风,给人温和、舒缓的感觉,它的出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带来一丝动态。“动袿”,“袿”指衣服的前襟,微风吹动衣袂,让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组帐”是华丽的帷帐,通常用于装饰室内,显示出一种精致的生活场景。“高褰”表示高高地挂起,说明帷帐被特意挂起,或许是为了更好地通风,或许是为了欣赏窗外的景色。
- 情感暗示:微风轻轻吹动衣袂,高高的帷帐随风飘动,这种细微的动态描写,在静谧的月夜中显得格外突出。一方面,它强化了环境的清幽感,风吹动衣袂和帷帐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更能凸显出西周的安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诗人或许正站在窗前,微风拂过,撩动他的衣衫,如同撩动他的心弦,而高高挂起的帷帐,似乎象征着他内心的某种期待,期待着有什么事情发生,或者期待着能有一个人出现。
旨酒盈樽,莫与交欢
- 字词解析:“旨酒”,即美酒,“旨”有美味、美好的意思,强调酒的品质上乘。“盈樽”表示酒杯被斟满,“盈”体现出酒的富足,仿佛即将溢出酒杯。“莫与交欢”,“莫”表示没有,“交欢”指相互欢乐、一起畅饮,说明虽然有美酒在杯,却没有人与诗人共同享受这份欢乐。
- 情感表达:这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满杯的美酒,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另一边却是无人共饮的孤独。美酒本应是与友人欢聚时的助兴之物,如今却只能独自面对,诗人的孤独感在这种对比中被强烈地凸显出来。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独处,更是心灵上的寂寞,因为没有知音与之分享此刻的美好,即使面对美酒也无法真正快乐起来。
鸣琴在御,谁与鼓弹
- 字词解析:“鸣琴”指琴,“鸣”在这里强调琴的可弹奏性,仿佛琴本身就蕴含着发出美妙声音的潜力。“在御”表示琴就在面前,“御”有“在……面前”的意思,说明琴己经准备好,可以随时弹奏。“谁与鼓弹”,“鼓弹”即弹奏,“谁与”则表示反问,突出没有人与诗人一同弹奏。
- 情感深化:与上两句“旨酒盈樽,莫与交欢”类似,这里同样通过对比来强化孤独感。琴在古代文化中常常与知音相联系,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琴音是传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如今琴就在眼前,却无人与诗人共同弹奏,进一步表明诗人在精神层面的孤独。他渴望有人能与他通过琴音交流,分享彼此的情感和思想,但现实却是无人能懂,这种孤独感层层递进,使诗人的寂寞之情愈发浓烈。
仰慕同趣,其馨若兰
- 字词解析:“仰慕”表达出诗人对他人的敬仰和羡慕之情,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同趣”指志同道合的人,那些与诗人有着相同兴趣、爱好和追求的人。“其馨若兰”,“馨”表示香气,“若兰”将志同道合之人的品德比作兰花的香气,兰花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典雅,这里用兰花来比喻,强调了诗人对这些人的高度赞赏,认为他们的品德如同兰花般芬芳美好。
- 情感转折与升华:这两句诗在情感上出现了转折,从前面的孤独寂寞,转向对志同道合之人的向往和赞美。诗人虽然身处孤独之中,但心中依然怀揣着对美好情感和精神共鸣的渴望。他仰慕那些与自己同趣的人,这种仰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他们高尚的品德。通过对同趣之人的赞美,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从单纯的孤独感中衍生出对美好事物和真挚情感的追求。
佳人不存,能不永叹
- 字词解析:“佳人”在这里并非单纯指美丽的女子,而是指代诗人所期盼的知音,那些与他志同道合、能够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不存”明确表示这样的知音并不在身边,诗人面临着知音缺席的现实。“能不永叹”,“能不”以反问的形式加强语气,“永叹”表示长久地叹息,突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遗憾之情。
- 情感总结与强化:这两句诗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与强化。诗人在前面表达了孤独、对知音的向往和赞美之后,最终面对知音不存的现实,发出深深的叹息。这种叹息不仅仅是对当下孤独处境的无奈,更是对人生中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人渴望与知音分享生活的美好、精神的追求,但现实却让他失望,这种强烈的情感落差通过“能不永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句译: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译:宁静的夜晚,空气清爽,万籁俱寂,明朗的月光洒落在轩窗前。
微风动袿,组帐高褰
译:微风轻轻拂来,吹动了衣裳的前襟,华丽的帷帐高高地悬挂着。
旨酒盈樽,莫与交欢
译:甘醇的美酒斟满了酒杯,却没有人与我一同欢乐畅饮。
鸣琴在御,谁与鼓弹
译:琴就摆在面前,随时可以弹奏,可又有谁能与我一起抚琴呢?
仰慕同趣,其馨若兰
译:我倾慕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的品德如兰花般芬芳高洁。
佳人不存,能不永叹
译:可惜这样的知音并不在身边,叫我怎能不长久地叹息呢!
……
全译:
静谧的夜,清爽安宁,朗朗明月,映照轩棂。
微风轻拂,衣袂飘动,华美的帐幕,高高挂起。
甘美的酒,盈满酒杯,却无人与我,共享欢意。
琴儿己备好,置于身前,又有谁能与我,共奏琴音?
我倾慕那志趣相投之人,他们的品德,如兰般芳馨。
可叹那知音之人不在身旁,叫我怎能不,长久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