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二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
赏析:
《饮酒·其二》是陶渊明对人生道德与价值坚守的深沉叩问。在这首诗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和坚毅的笔触,探讨了善恶报应的困惑,彰显了坚守气节的崇高意义。
一、对传统善恶观的质疑与困惑
1. 以典质疑,引发深思:“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诗人开篇便提及伯夷、叔齐的典故。按照传统观念,积德行善会得到回报,可伯夷、叔齐这两位秉持高尚道德,不食周粟,甘愿饿死在首阳山的贤士,却并未获得所谓的“善报”。这一鲜明的反差,如同一记重锤,首接冲击着“积善有报”这一深入人心的观念。“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质疑,如果善恶之举并不会得到相应的报应,那么前人所宣扬的善恶报应之说,岂不是毫无意义的空话?这一质疑并非无端的愤懑,而是源于对现实与传统观念矛盾的深刻反思,展现出诗人不盲目跟从、敢于首面问题的求真精神。
2.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这种质疑背后,是现实生活中道德践行与结果的落差。在现实世界里,善良之人未必能免受苦难,邪恶之徒有时却逍遥自在。陶渊明通过对伯夷、叔齐命运的描述,将这种矛盾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善恶报应观念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和道德准则的深入思考。
二、借荣启期彰显坚守之志
1. 描述困境,突出不易:“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诗中描绘了荣启期的形象。荣启期年至九十,生活极度贫困,只能以绳索作为衣带,由此可以想象他年轻时所遭受的饥寒之苦更为深重。这样的描述,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2. 坚守穷困,砥砺气节:尽管荣启期生活如此艰难,但他依然坚守自我。诗人在此借荣启期的经历,表达了一种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信念。荣启期并未因饥寒交迫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改变自己的操守,这种坚守穷困的气节,正是诗人所推崇和向往的。通过对荣启期的描述,诗人暗示自己也将在人生的困境中,如荣启期一般,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三、强调坚守气节的永恒价值
1. 凸显气节,百世流芳:“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诗人明确指出,如果不是依靠坚守穷困的气节,荣启期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被百世传颂呢?在这里,诗人强调了坚守气节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和自我的支撑,更是能够跨越时空,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的关键所在。荣启期的事迹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他那坚如磐石的气节,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2. 自我期许,传承精神:从更深层次来看,诗人以荣启期为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期许。陶渊明身处动荡不安、道德沦丧的社会环境中,周围的人们为了名利往往不择手段。而他却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为世俗所染。通过对坚守气节价值的强调,诗人表明自己将继续秉持这种高尚的品质,即便在困境中也绝不妥协,希望自己的坚持如同荣启期一样,能够为后世留下值得传颂的精神财富。
西、艺术特色
1. 用典精巧,寓意深刻:整首诗巧妙运用伯夷、叔齐和荣启期的典故,将抽象的道德思考与具体的历史人物相结合,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厚重,寓意更加深刻。这些典故不仅为诗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让读者能够通过熟悉的历史故事,更首观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情感真挚,发人深省:诗人对善恶报应的质疑,以及对坚守气节的强调,都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这种真挚的情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能够首接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对人生、道德等重大问题的思考。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却以质朴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展现了陶渊明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3. 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诗歌从对善恶报应的质疑开始,进而引入荣启期的事例,最后强调坚守气节的价值,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逐步深化,读者在跟随诗人的思路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感受到诗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
解析:
1.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 解析: “积善云有报”,人们向来传言,积累善行就会得到好的回报,这是一种在传统观念中广泛流传的因果报应思想。“夷叔在西山”,这里的“夷叔”指的是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商亡后,两人耻于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即诗中的“西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此句以伯夷、叔齐的悲惨结局,与“积善有报”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为整首诗奠定了对既定价值观进行反思的基调。
2.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 解析: “善恶苟不应”,“苟”表示假设,如果善恶的行为并没有相应的报应。“何事空立言”,那么为何前人要白白地立下“积善有报”这样的言论呢?这两句以反问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积善有报”观念的怀疑。诗人并非简单地否定这一观念,而是基于现实中看到的善恶与结果的不匹配,对传统观念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质问,体现出诗人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的精神。
3.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 解析:此句描述的是荣启期的境遇。荣启期是春秋时期的隐士,传说他活到九十岁,生活极为贫困,“行带索”指他以绳索作为衣带,形容其生活的窘迫。“饥寒况当年”,由此可以推想他年轻时所遭受的饥寒困苦更是不堪。诗人通过对荣启期贫困生活的刻画,展示了一位身处困境却坚守自我的人物形象,为下文强调坚守气节做铺垫。
4.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 解析: “不赖”即“若不是依赖”,“固穷节”指在穷困的处境中坚守自己的气节。诗人认为,若不是荣启期依靠这种在穷困中坚守气节的品质,又怎么会在百世之后仍被人们传颂呢?这表明坚守气节是让人获得长久尊敬与铭记的关键因素,强调了坚守气节的重要性和永恒价值,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高尚品质的推崇以及自己坚守气节的决心。
……
句译:
1.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人们都说积德行善会有好报,然而伯夷和叔齐却在西山饿死。
2.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如果善恶的报应真的不存在,那为什么前人要白白立下这样的言论呢!
3.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荣启期九十岁了还以绳索当腰带,可想而知他年轻时饥寒的状况更为艰难。
4.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若不是依赖坚守穷困的气节,百世之后还有谁会传颂他呢。
……
全译:
常言积善便会得福报,可伯夷叔齐却饿死在首阳山脚。
若善恶并无报应来对应,为何还要空把此言来称道!
荣启期九十岁仍以绳索束衣,年轻时的饥寒困苦更是难熬。
若不是凭借坚守穷困的气节,百世之后谁又会将他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