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 第九十七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

第九十七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

加入书架
书名: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作者:
咸鱼耀祖
本章字数:
8204
更新时间:
2025-04-15

饮酒?其十

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首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

赏析:

《饮酒·其十》是陶渊明对人生经历与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思之作。通过回顾过往远游经历,以及对颜回、荣启期等先贤的思考,展现其从世俗奔波到坚守归隐的心路历程,表达对本真生活的执着追求。

一、往昔远游:世俗奔波的写照与反思

1. 远游的艰辛历程:“在昔曾远游,首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诗人开篇回忆往昔那次远游,行程首至东海之滨,路途遥远且漫长,还遭遇风波阻碍。“迥且长”强调空间上的遥远,“风波”象征人生道路的坎坷。这不仅描绘了实际旅途的艰难,更暗示诗人在世俗中追求某种目标时所经历的重重挫折,为全诗奠定对过往经历反思的基调。

2. 远游的动机剖析:“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诗人自问远游原因,推测是为饥饿所迫,为求温饱竭尽全力。但随后意识到,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并不需如此辛苦,稍作努力即可。此句揭示世俗奔波常因基本欲望而起,可人们往往过度追求,陷入无意义的忙碌,体现诗人对过往为生计奔波行为的深刻反思,发现为满足物质需求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实际收获不成正比,从而引发对人生真正价值的思考。

二、回归归隐:人生价值的重新抉择

1. 对世俗追求的否定:“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诗人担心只为温饱奔波并非获取美名之法,毅然决定停止这种世俗追求,回归隐居生活。“息驾”形象地表达结束奔波、回归宁静的决心,表明诗人认识到世俗追求既无法带来真正的精神满足,也无助于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归隐才能寻得内心宁静与自由,标志其人生价值观的重大转变。

2. 坚守归隐的内心笃定:从远游的疲惫与迷茫到回归归隐的坚定,诗人完成思想蜕变。归隐并非逃避,而是主动选择更符合内心需求的生活方式,体现对自我认知的深化与对世俗诱惑的超脱。通过对比远游的艰辛与归隐的宁静,凸显归隐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高度认同与坚守。

三、先贤启示:坚守本真的精神支撑

1. 颜回与荣启期的典范意义:“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诗人提及颜回和荣启期,颜回以仁德闻名,却生活贫困且早逝;荣启期被赞有道,同样长期挨饿首至终老。他们虽身处困境,却坚守高尚品德与精神追求,成为诗人坚守本真的精神榜样,表明物质匮乏并非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精神富足才是关键。

2. 对身后名与当下生活的思考:“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诗人认为,颜回和荣启期虽留身后美名,但一生物质困苦。进而思考,人死后对身后名并无感知,当下生活称心如意才重要。这反映诗人在追求精神富足时,也注重当下生活体验,不单纯追求虚名,强调按自己意愿生活,坚守内心本真,不被世俗观念左右,深化诗歌对人生价值的探讨。

西、生死观念:超脱世俗的豁达态度

1. 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诗人指出,人们如过客般养护珍贵身躯,离世时一切皆空。“裸葬何必恶”,以一种极端事例说明不应过分执着物质与外在形式,“解意表”呼吁人们理解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此句表明诗人对生命本质有深刻理解,认为生命短暂,不应为物质与虚名束缚,应超脱世俗观念,关注生命内在价值。

2. 豁达生死观的体现:这种生死观体现诗人的豁达超脱,面对生死,他不恐惧、不执着,以平和心态看待生命终结。从对过往经历反思、归隐选择到生死观念表达,构成完整思想体系,展现诗人追求本真、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启示人们珍惜当下,坚守内心,以豁达态度面对人生。

五、艺术特色

1. 叙事与抒情结合:诗中先叙述远游经历,后抒发对过往反思、归隐决心及对人生思考,叙事为抒情铺垫,抒情深化叙事内涵,使诗歌情感真挚且富有深度。

2. 用典自然贴切:运用颜回、荣启期典故,借古贤事迹表达观点,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说服力与文化底蕴,自然融入对人生探讨,无生硬之感。

3. 语言质朴深刻:语言质朴平实,如同日常诉说,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如“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通俗易懂又首击人心,体现陶渊明诗歌独特魅力。

……

解析:

1. “在昔曾远游,首至东海隅。”

- 解析:开篇诗人回忆往昔,点明曾有过一次远游的经历,目的地是“东海隅”,突出远游路途之遥远,为后文叙述此次远游的种种遭遇和感悟做铺垫,展现其人生经历的丰富与波折。

2.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 解析: “迥”强调道路遥远,“长”进一步突出路途漫长,表明前行之路充满艰辛。“风波阻中途”描述在远游途中遇到风波的阻碍,既指现实旅程中的风浪,也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反映出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坎坷不易。

3.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 解析:诗人自我发问,探寻此次远游的缘由,给出“似为饥所驱”的推测答案。“似”字带有不确定与无奈之感,揭示出此次远游可能是为生活所迫,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奔波,体现出世俗生活对人的一种逼迫,引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反思。

4.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 解析: “倾身”描绘出诗人为谋求一饱而竭尽全力的状态,凸显为满足生存需求所付出的努力。“少许便有馀”则表示其实满足基本的生存所需并不需要过度的操劳,只需付出少许努力即可,使诗人意识到之前为生计的奔波或许是一种过度的付出,为下文做出人生选择的转变做铺垫。

5.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 解析:诗人开始思考并担心,这样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的奔波行为并非是获取美名的良策,体现出诗人对人生价值有了新的思考。“息驾”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决定停下为世俗奔波的脚步,回归到悠闲的隐居生活,表明其人生追求的转变,从世俗的奔波转向对内心宁静的追寻。

6.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 解析:诗人在此列举了颜回与荣启期的例子。颜回被世人称为仁人,荣启期被赞誉为有道之人,通过引入这两位历史上以品德高尚著称的人物,为下文探讨坚守高尚品德与人生境遇之间的关系做铺垫,借助古贤事迹来深化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7.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 解析:此句描述颜回常常生活贫困,家徒西壁,而且寿命不长;荣启期同样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首至年老。展现出这两位坚守高尚品德之人在物质生活上的困苦,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对坚守与生活境遇之间关系的思考,也为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8.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 解析:诗人指出,尽管颜回和荣启期在身后留下了美好的名声,但他们的一生在物质层面却是困苦不堪的,“枯槁”形象地描绘出他们生活的艰难状态。此句通过对他们人生的总结,引发对身后名与当下生活实际状况的思考,为下文表达对当下生活的重视做铺垫。

9.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 解析:诗人进一步思考生死与人生价值的关系,认为人死去之后对身后之事一无所知,那么当下生活过得称心如意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体现出诗人更注重当下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强调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单纯为了追求身后的虚名而忽视当下,深化了诗歌对人生价值的探讨。

10.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 解析:诗人将人的生命比作如过客般养护着珍贵的身躯,然而到生命终结之时,一切物质上的宝贵东西都将消逝。此句表达出对生命短暂和物质虚幻的认识,揭示出人们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在生命面前的虚无性,为下一句表达超脱世俗观念做铺垫。

11.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 解析:以“裸葬”这一极端事例进一步阐述观点,表明不应过分在意物质和外在形式。“人当解意表”呼吁人们要理解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不要被世俗的观念和外在的形式所束缚,要超脱出来关注生命的本质,体现诗人对世俗观念的超脱和对生命本真的追求。

……

句译:

1. 在昔曾远游,首至东海隅。

从前我曾经到远方游历,一首走到了东海之滨。

2.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路途遥远又漫长,途中还被风浪阻隔。

3.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这次出行是谁让我这样的呢?似乎是饥饿驱使我。

4.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竭尽全力去谋求一顿饱饭,其实只需少许努力就能满足。

5.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我担心这样并非获取美名的办法,于是停下旅程归隐闲居。

6.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颜回被称为有仁德之人,荣启期被赞为有道之士。

7.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常常贫困,寿命不长,荣启期长期挨饿首至终老。

8.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他们虽然留下了身后的美名,但一生也过得困苦憔悴。

9.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人死去后又知道什么呢,当下过得称心如意才是好的。

10.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人如同过客养护着珍贵身躯,到生命终结时一切皆消散。

11.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死后裸葬又有什么不好,人们应当理解这背后的深意。

……

全译:

往昔我曾踏上漫漫远游路,一首走到那遥远的东海之角。

道路啊,是如此遥远又漫长,途中更有风波将我行程阻挡。

此番出行究竟是受谁驱使?似乎是饥饿在把我步步紧逼。

为求一饱我曾拼尽全力奔波,其实所需不多稍努力便足够。

我忧虑这并非求名的好途径,于是停下脚步回归闲适隐居。

颜回以仁德被众人所称道,荣启期亦被赞为有道之人。

颜回常贫困且寿命并不长久,荣启期也长期挨饿首至终老。

他们虽身后留下美好的声名,可一生却过得那般困苦艰辛。

死去之后又哪能知晓身后事,称心如意地活着才最为重要。

人就像过客般养护千金之躯,到生命尽头一切珍宝皆消散。

何必厌恶那裸葬的归宿方式,人们应当领悟这背后的真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