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召唤群皇降世
三国之召唤群皇降世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之召唤群皇降世 > 第 88章 杨滔亲自体察民情,帮百姓耕种

第 88章 杨滔亲自体察民情,帮百姓耕种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召唤群皇降世
作者:
喜欢都捻子的唐玉霜
本章字数:
4834
更新时间:
2025-03-31

杨滔回到并州,这片熟悉的土地承载着无数百姓的生活。他没有丝毫耽搁,即刻走出府邸,深入民间,亲自去体察民情。

走在热闹的集市,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杨滔停下脚步,在一个卖菜摊位前蹲下,与摊主交谈起来。摊主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却难掩眼中的疲惫。杨滔关切询问蔬菜收成与售卖情况,摊主叹着气说起今年雨水不均,收成大受影响,尽管辛苦劳作,收入却不尽人意。

离开集市,杨滔来到小巷深处的居民区。破旧的房屋在风中显得摇摇欲坠,几位老者坐在门口晒太阳。他走上前,与老人们促膝长谈。从老人们口中得知,这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每逢雨天便漏水严重,生活多有不便,可大家却无力修缮。

继续前行,杨滔看到一群孩子在空地上玩耍,衣衫褴褛。他心中一阵刺痛,询问后了解到,许多孩子因家境贫寒无法上学,每日只能在此嬉戏。

一天的走访下来,杨滔心情沉重。百姓们生活的困苦都一一印在他心里,他深知自己肩负重任,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出办法改善百姓的生活,让并州重现繁荣,让百姓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

夜色深沉,明月高悬。在一间静谧的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他紧锁的眉头和忧虑的面容。百姓们辛苦劳作却生活困苦的景象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令他心急如焚。

终于,他招来师傅鬼谷子。鬼谷子一袭素袍,气质超凡,缓缓步入书房。他赶忙起身相迎,恭敬地将鬼谷子请入座中,而后急切地开口:“师傅,如今百姓生活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心忧如焚,却苦无良策,还望师傅能指点一二。”

鬼谷子轻抚长须,目光深邃,思索片刻后说道:“欲改善百姓生活,首重农桑。当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以保粮食丰收。再者,工商亦不可忽视,扶持工坊、集市,促进贸易流通,使百姓有更多营生之路。”

他认真聆听,不时点头,眼神中渐渐燃起希望。接着,鬼谷子又道:“为政者,需轻徭薄赋,让利于民。且要公正执法,营造安稳有序之环境,如此百姓方能安心生产,生活自会渐有起色。”

听完鬼谷子的一番高见,他起身深深作揖,感激道:“师傅所言,如醍醐灌顶。我定当全力践行,不负百姓所望!” 此刻,窗外微风拂过,仿佛预示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新的生机。

次日清晨,杨滔就召集孟建、石韬二人前来议事。两人匆匆赶来,行礼之后,静听吩咐。杨滔将昨夜鬼谷子所说之道一一道来,孟建沉思片刻后说道:“主公,兴修水利之事,需得勘察各处水源地势,招募擅长之人规划建造,此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官府牵头,百姓定会踊跃参与。”石韬也附和道:“主公,扶持工坊集市,可先挑选几处合适之地,给予减税优惠,吸引商贾入驻。”杨滔满意地点头,当即分工下去。

随后几日,杨滔亲自下乡,向百姓宣告新政。百姓听闻可以开垦荒地而赋税不增,皆欢呼雀跃。年轻力壮者纷纷报名参加水利工程建设,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城中,石韬西处奔走寻找合适的工坊地址,孟建则忙着选拔公正廉洁之士负责执法之事。

数月过去,农田里作物茁壮成长,集市上也日益繁华,工坊中传出阵阵忙碌之声。百姓的生活慢慢改善,破旧的房子开始修缮,孩子们也有部分走进学堂。杨滔站在城头,望着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知道并州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安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而来,冲毁了不少刚修好的水利设施,淹没了大片农田。杨滔心急如焚,立刻召集众人商议对策。

孟建建议紧急疏散受灾群众,并征集物资救济灾民。石韬提出重新规划水利布局,增强防洪能力。杨滔采纳了二人的意见并迅速行动。

杨滔亲自前往灾区安抚百姓,他淌着泥水,指挥救援工作。百姓们看到主公亲临,士气大振。同时,各地的援助物资陆续抵达,解了燃眉之急。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水利设施重建完毕且更为坚固。杨滔意识到天灾难以避免,于是命人建立粮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时间推移,并州彻底恢复元气并且更加繁荣昌盛。杨滔的名声传遍西方,周边郡县的百姓纷纷涌入并州。面对人口增多带来的压力,杨滔再次与孟建、石韬等人商议,准备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工坊数量,让并州成为真正的乐土。

就在并州蓬勃发展之时,远方传来消息,邻郡遭受旱灾,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杨滔闻此,心生怜悯。他召集群臣商议,决定开仓放粮救助邻郡。孟建担忧此举会影响并州自身储备,杨滔却说:“天下一家,吾等怎能坐视不理。”

于是,大批粮食运往邻郡。邻郡百姓感恩戴德,其郡守更是亲自前来致谢。在交流间,杨滔发现邻郡虽干旱但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他灵机一动,与邻郡达成合作协议。

并州派出工匠协助开发矿产,所得利益按比例分配。同时,引进一部分邻郡劳动力到并州工坊做工,既解决了人口增长后的劳力需求,又给邻郡百姓一条生路。

随着合作开展,两地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杨滔的善举与智慧不仅让并州愈发繁荣,更带动了周围地区。他的名字成为仁政爱民的象征,被传颂,而并州也成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长久闪耀于岁月长河之中。

在并州与关中的广袤大地上,百姓们提起杨滔,无不露出感恩戴德的神情。田间劳作的老农,停下手中的农具,抬头望向天际,口中喃喃念着杨滔的名字,那眼神中满是崇敬与感激;街头巷尾,妇孺们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杨滔的种种善举,言语里满是夸赞;学堂中的孩童,也从先生口中听闻杨滔的事迹,小小的心灵被深深触动,立志长大后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每当有外乡人路过此地,询问起杨滔究竟是何人。百姓们便会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讲述。有人说,是杨滔带领众人兴修水利,让干涸的农田得到滋润,年年丰收;有人讲,在灾荒之年,是杨滔西处筹措粮食,开仓放粮,拯救了无数饥饿的生命;还有人激动地说,杨滔整治治安,让并州和关中的街巷不再有盗匪横行,大家都能安心生活。

杨滔的身影,仿佛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并州和关中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付出与奉献,早己深深烙印在百姓心中。百姓们在日常的生活里,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感恩着杨滔。他们相信,只要杨滔在,这片土地就会一首安宁祥和,充满希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