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物传
华夏人物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华夏人物传 > 第二十一章 蔺相如:智勇双全的赵国脊梁

第二十一章 蔺相如:智勇双全的赵国脊梁

加入书架
书名:
华夏人物传
作者:
咸鱼耀祖
本章字数:
6910
更新时间:
2025-03-05

在战国那个风云变幻、诸侯纷争的时代,蔺相如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非凡的智慧、过人的勇气和高尚的胸怀,在赵国的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

他凭借着卓越的外交才能和顾全大局的政治智慧,为赵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赢得了尊严与和平,成为了赵国的中流砥柱。

蔺相如出生于赵国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却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尽管生活艰苦,蔺相如却对国家大事充满了关注,常常通过听闻他人讲述或研读史书,了解各国的政治局势和外交风云。

他深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改变命运,为国家效力。

蔺相如起初在赵国宦者令缪贤门下做舍人,这一身份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并不高。

然而,他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逐渐引起了缪贤的注意。

一次,缪贤犯了罪,打算逃往燕国。蔺相如劝阻他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呢?”

缪贤说:“我曾经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面,燕王私下里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结交。所以我想他会收留我。”

蔺相如分析道:“赵国强,燕国弱,您又是赵王的宠臣,所以燕王才想与您结交。现在您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惧怕赵国,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袒胸露臂,伏在斧质上请罪,或许能侥幸得到赦免。”

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果然得到了赵王的赦免。

从此,缪贤对蔺相如的才能深信不疑,而蔺相如也因此崭露头角,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便派使者前往赵国,提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赵王深知秦国的强大,不敢轻易拒绝,但又担心秦国只是骗取和氏璧,并非真心交换城池。

于是,赵王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众人都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担当此任。

蔺相如面见赵王,自信地表示:“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是赵国理亏;如果赵国给了和氏璧,而秦国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如果秦国把城池划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给城池,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赵王见蔺相如言辞恳切,信心十足,便决定派他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将和氏璧献给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接过和氏璧,爱不释手,传给左右嫔妃和大臣们观赏,却只字不提割让城池之事。

蔺相如见状,心中明白秦国并无诚意。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珍贵,但还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将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后退几步,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地对秦昭襄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来骗取和氏璧,根本不会给赵国城池。但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都不会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呢!而且为了一块和氏璧得罪强大的秦国,实在不值得。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带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大礼后才送来。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拿到和氏璧后又传给妃嫔们观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把城池给赵国的诚意,所以我又把和氏璧拿了回来。大王如果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做出要撞击柱子的样子。

秦昭襄王害怕和氏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来掌管地图的官员,指着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说要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里明白这不过是秦昭襄王的缓兵之计,于是他对秦昭襄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和氏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昭襄王无奈,只好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

蔺相如料定秦昭襄王即使斋戒,也不会真的割让城池,于是他派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偷偷返回赵国。

五天后,秦昭襄王按照蔺相如的要求,在朝堂上设下“九宾”大礼,准备接受和氏璧。

蔺相如却空手前来,他对秦昭襄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己经回到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就会立刻把和氏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昭襄王和大臣们听后,面面相觑,又惊又怒,但又无可奈何。

秦昭襄王心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结下更深的仇怨,于是只好以礼相待,送蔺相如回国。

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使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他也因此声名远扬,被赵王拜为上大夫。

完璧归赵后,秦国对赵国的野心并未打消。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邀请赵王在渑池会面,举行友好会谈。

赵王害怕秦国,不想前往。蔺相如和廉颇商议后,认为赵王如果不去,会显得赵国软弱怯懦,于是劝赵王赴会,并由蔺相如陪同前往。

廉颇则在边境上部署重兵,以防秦国突袭。

在渑池会上,秦昭襄王与赵王饮酒正酣之时,秦昭襄王突然要求赵王为他鼓瑟。

赵王迫于压力,只好勉强为之。

秦国的史官立刻上前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情景,十分气愤,他走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献上盆缶,让秦王为赵王演奏,以相娱乐。”

秦昭襄王大怒,拒绝了蔺相如的要求。

蔺相如捧着盆缶,跪请秦昭襄王演奏。

秦昭襄王仍然不肯。

蔺相如威胁道:“五步之内,我蔺相如的血就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

秦王的侍从们想要上前杀死蔺相如,蔺相如瞪大眼睛,大声呵斥,吓得侍从们纷纷后退。

秦昭襄王无奈,只好勉强敲了一下盆缶。

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史官,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们见状,又提出让赵国用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针锋相对,提出要用秦国的都城咸阳为赵王祝寿。

在蔺相如的坚决抗争下,秦国始终未能占到赵国的便宜。

这次渑池之会,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再次捍卫了赵国的尊严,使秦国不敢轻易轻视赵国。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因功劳卓著,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身为赵国的大将,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凭借着口舌之劳,地位却在自己之上,这让他感到难以忍受。

于是,廉颇扬言:“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得知廉颇的话后,便刻意回避廉颇。

他每逢上朝,常常托病请假,不愿与廉颇争位次的先后。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便赶紧让车夫调转车头回避。

蔺相如的门客们对此感到十分不解,他们认为蔺相如太胆小怕事,纷纷表示要离开他。

蔺相如挽留他们,问道:“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

门客们回答说:“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朝堂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我们俩如果互相争斗,就如同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深感惭愧。

他脱去上衣,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他跪在蔺相如面前,诚恳地说:“我廉颇是个粗陋浅薄之人,想不到您的胸怀竟如此宽广!”

蔺相如赶忙扶起廉颇,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共同为赵国的稳定和繁荣而努力。

蔺相如以其顾全大局的胸怀,促成了“将相和”的美谈,为赵国营造了内部团结的良好局面,使赵国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中得以保持强大的实力。

蔺相如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从一个出身低微的舍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赵国的中流砥柱。

他在外交舞台上的出色表现,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和利益;他顾全大局的胸怀,成就了赵国将相和睦的佳话。

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坚定,以国家和大局为重,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