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长白山深处,寒风裹挟着雪粒子拍打在木屋的窗棂上。十六岁的佟雪蜷缩在土灶旁,往炉膛里添着最后几根枯树枝。铁锅咕嘟冒着热气,锅里漂浮的野菜根茎是她今早顶着暴风雪在林子里挖的。床头贴着的奖状被煤烟熏得发黄,那是她连续三年蝉联全校第一的证明,可此刻却显得格外讽刺——父亲重病在床,母亲去镇上打零工,这个家早己揭不开锅。 "咯吱——"木门被推开,冷风卷着雪花灌进来。村支书王伯裹着军大衣站在门口,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县里要办冰雪雕刻比赛,一等奖奖金五千块。小雪,你从小爱画画,要不要试试?"佟雪望着父亲剧烈咳嗽的身影,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我...我从没雕过冰。" 第二天凌晨,佟雪背着母亲编的草绳,踩着过膝的积雪来到村后的冰湖。湖面的冰层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她握着从铁匠铺捡来的生锈凿子,对着冰块胡乱敲打。冰屑飞溅在脸上,像细小的刀割。整整三天,她只雕出个歪歪扭扭的雪人,而双手早己布满冻疮。 "雕冰不是蛮干。"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拄着枣木拐杖的老艺人赵德顺站在雪地里,皮袄上落满白霜,"冰有纹路,得顺着走。"老人从怀里掏出把精致的刻刀,在冰面上轻轻一划,一朵栩栩如生的梅花瞬间绽放。他把刻刀塞进佟雪手里:"明天起,来我家学。" 赵家老宅的地窖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冰雕。赵师傅指着墙上的《百冰图》:"冰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的'水晶冰'透明如镜,能映出人的影子。"他教佟雪分辨冰层质地,讲解冰雕的"减法艺术"——每一刀下去都不能反悔,要在冰块消融前完成创作。佟雪的掌心磨出了血泡,却仍在煤油灯下反复练习。她常常在本子上画满各种冰雕设计图,从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到长白山特有的动植物,每一个构想都承载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赛前夜,佟雪背着冰雕作品徒步三十里山路。寒风吹裂了她的嘴唇,冰雕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那是展翅欲飞的丹顶鹤,细长的脖颈、飘逸的羽毛,连头顶的红冠都栩栩如生。可当她赶到赛场时,却发现冰雕底座在颠簸中出现裂痕。 "时间到!"裁判的声音响起。佟雪颤抖着掀开红布,围观人群发出惋惜的叹息。就在这时,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冰雕上。神奇的是,裂痕处折射出七彩光晕,让丹顶鹤仿佛沐浴在霞光中。评委们凑上前仔细端详,白发苍苍的总评委突然眼眶泛红:"这不是冰雕,是生命的奇迹!" 五千块奖金不仅救了父亲的命,更改变了佟雪的人生。她收到了艺术高中的特招通知,又在赵师傅的资助下进入专业雕刻班。在学校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素描、色彩、雕塑等课程,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画室。周末,她还会去图书馆查阅关于冰雪艺术的资料,了解世界各地的冰雪文化。寒暑假,她回到村里教孩子们雕冰,雪地间回荡着清脆的凿冰声。有次暴雨冲垮了村里的木桥,佟雪带领学生用巨型冰雕搭起临时通道,晶莹剔透的冰桥在阳光下闪耀,成了长白山新的风景。 大学期间,佟雪主攻公共艺术设计。她的毕业作品《冰棱花语》轰动校园——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冰雕技艺,让冰块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西季变换的图案。作品中,春天的冰雕绽放出娇艳的花朵,夏天的冰雕流淌着灵动的溪流,秋天的冰雕展现出金黄的落叶,冬天的冰雕则塑造出巍峨的雪山。整个作品通过温控系统,将冰雕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西季轮回。有企业开出高薪邀请她入职,她却婉拒了:"我的根在长白山。" 十年后,佟雪创办的冰雪艺术工作室落户家乡。每到冬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进这个小山村,惊叹于冰雕城堡的瑰丽。工作室不仅有精美的冰雕展览,还开设了冰雪艺术体验课程,让游客亲手体验冰雕创作的乐趣。在工作室的陈列室里,那把生锈的凿子和泛黄的《百冰图》被精心保存。每年新生培训,佟雪都会指着它们说:"最坚硬的冰,往往藏着最温柔的光。就像人生,越是寒冷的境遇,越能绽放出独特的美。" 某个雪夜,佟雪带着学生们在冰湖上创作。月光洒在冰雕作品上,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远处,赵师傅的老宅亮着温暖的灯光,佟雪望着手中的刻刀,仿佛又看到当年那个在寒风中倔强凿冰的少女。这些年,她不仅传承了赵师傅的冰雪雕刻技艺,还将其发扬光大,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她发起了"冰雪艺术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热爱这门传统艺术。同时,她还致力于长白山冰雪文化的保护和推广,通过举办冰雪文化节、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长白山冰雪的魅力。她知道,那些与冰棱对话的日子,早己将坚韧与希望,刻进了生命的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