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征途:穿越烽火岁月
铁血征途:穿越烽火岁月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铁血征途:穿越烽火岁月 > 第6章 铁血娄山关

第6章 铁血娄山关

加入书架
书名:
铁血征途:穿越烽火岁月
作者:
南派的神
本章字数:
7350
更新时间:
2025-06-25

连绵的秋雨下了三天,山路变成泥浆河。李云龙拄着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队伍最前面。赤水河战役后,他的连队被编入先锋团,奉命抢占娄山关要道。雨水顺着斗笠边缘流下,在面前形成一道水帘,视线所及只有前方几米的范围。

"连长,前面有个村子!"侦察兵从雨幕中钻出来报告,"老乡说离娄山关只有二十里了。"

李云龙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村子情况如何?"

"穷得很,几十户人家,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老乡听说我们是红军,都躲起来了。"

李云龙点点头。自从赤水河畔救助百姓的事迹传开后,沿途群众对红军的态度明显好转,但长期受军阀欺压的恐惧不是一时能消除的。

"通知部队,在村外树林休整。不许进村扰民,违者军法处置!"

部队在村外一片松林里安顿下来。战士们三人一组,用油布搭起简易遮雨棚。炊事班挖坑埋锅,煮起野菜糊糊。李云龙刚坐下歇口气,王树声就带着几个战士押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

"老李,这位是村里的杨老汉,说有重要情报。"

李云龙连忙起身,脱下自己的蓑衣披在瑟瑟发抖的老人身上:"老乡别怕,我们是红军,专打土豪劣绅,为穷人做主的队伍。"

杨老汉将信将疑地看了看李云龙,又看看周围虽然疲惫但纪律严明的战士们,终于开口:"长官...娄山关...去不得啊..."

原来娄山关守军得知红军要来,强征了附近几个村子的青壮年去修工事,还把老弱妇孺关在关前的村子里当人质。

"那群天杀的...说红军要是攻关,就先拿乡亲们开刀..."杨老汉说着哭了起来,"我闺女和两个外孙还在村里..."

李云龙和王树声交换了个眼神。这种情况他们早有预料,但听到具体细节还是忍不住怒火中烧。

"老乡,关上有多少敌人?工事情况如何?"李云龙强压怒火问道。

"听说有一个团...重机枪好几挺,大炮也有...他们把山道都挖断了,设了好几道卡子..."

李云龙详细询问了娄山关的地形和敌军布防情况,然后让炊事班给杨老汉盛了碗热粥,安排他休息。

"你怎么看?"王树声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全是水珠。

李云龙掏出油布包着的地图铺在树桩上:"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强攻伤亡太大。但如果我们能绕到关后..."

"地图上没显示有别的路啊?"

"杨老汉说采药人知道一条隐秘小路,可以绕到关后。"李云龙的手指在地图上画了条虚线,"我想亲自去探探。"

王树声皱眉:"太危险了!万一..."

"所以只带侦察班去。"李云龙收起地图,"主力由你指挥,按原计划向娄山关佯动,吸引敌军注意。"

雨势渐小,李云龙带着侦察班和杨老汉悄然出发。老人带他们走了一条几乎看不出是路的山脊,时而攀爬,时而匍匐,有几次险些滑落悬崖。李云龙的军装被荆棘扯得破烂,手掌和膝盖磨得血肉模糊,但他咬牙坚持着。

五个小时后,他们终于绕到了娄山关背后。从隐蔽处望去,关城比想象的还要坚固——石墙高达五米,上面碉堡密布,山道被挖出三道壕沟,架设着铁丝网。更触目惊心的是关前村子里被关押的百姓,他们被铁丝网围在一块空地上,周围是荷枪实弹的哨兵。

"畜生!"侦察班长赵铁柱低声骂道。

李云龙仔细观察敌军的布防,突然发现一个漏洞——由于地势险要,关城背后的警戒反而松懈,只有两个哨兵在打盹。

"老赵,你带两个人摸上去,抓个活口回来。"

赵铁柱带着两名侦察兵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半小时后,他们押回一个吓得尿裤子的敌军士兵。

审讯很快有了结果:敌军确实有一个团,但实际兵力不足两个营,重武器也只有两挺老式重机枪和一门山炮。最关键的是,他们根本没想到红军能从背后出现,主要防御都对着前山。

李云龙立即派通讯员回去通知王树声,约定明晚子时发起总攻——以三颗红色信号弹为号,前后夹击。

第二天傍晚,李云龙的小分队潜伏在关城背后的灌木丛中,等待约定时间。突然,关前传来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比预定时间提前了!

"怎么回事?"赵铁柱紧张地问。

李云龙举起望远镜,看到关前升起滚滚浓烟。枪声越来越密集,显然战斗己经打响。

"可能主力被发现了..."李云龙心一沉,"不能等了,行动!"

他留下两人保护杨老汉,带领其余战士向关城摸去。两个哨兵还在好奇地张望关前的战斗,完全没注意到背后的危险。李云龙一个箭步冲上去,刺刀一闪,解决了一个哨兵;赵铁柱同时制服了另一个。

"快,打开城门!"

战士们迅速控制了无人看守的城门机关。随着绞盘转动,沉重的铁门缓缓升起。李云龙掏出信号枪,对着夜空连发三颗红色信号弹。

"冲啊!"

埋伏在关后的侦察班如猛虎下山,冲入敌军阵地。守军完全没料到背后受敌,顿时乱作一团。李云龙带人首奔重机枪阵地,用手榴弹解决了还在发呆的机枪手,随即调转枪口向关内扫射。

与此同时,王树声看到提前约定的信号,立即命令主力发起强攻。腹背受敌的敌军很快崩溃,大部分举手投降,少数顽抗的被歼灭在工事里。

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清理战场时,李云龙才得知提前交火的原因——张大彪带领的侦察分队在接近关前村子时,发现敌军正准备屠杀百姓,不得己提前发动攻击。

"伤亡情况?"李云龙急切地问。

"牺牲九个,重伤十二个。"王树声声音低沉,"但救出了所有百姓..."

李云龙长舒一口气。他来到关前村子,看到被解救的百姓围着红军战士哭谢,其中杨老汉找到了女儿和外孙,一家抱头痛哭。

"红军恩人啊!"老人拉着李云龙的手就要下跪,被李云龙一把扶住。

"老人家,使不得!咱们红军不信这个!"

当晚,部队在娄山关休整。李云龙正在查看缴获的敌军文件,张大彪兴冲冲地跑来:"连长,你猜我们发现了什么?敌军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和物资!"

李云龙眼前一亮:"走,去看看!"

仓库确实堆满了大米、面粉和腊肉,足够全团吃半个月。李云龙立即命令:"分出一半,救济附近村子的百姓;剩下的作为军粮。"

第二天,红军开仓放粮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周边山村。起初百姓还半信半疑,后来看到真有人领到了粮食,纷纷扶老携幼赶来。李云龙组织战士们维持秩序,确保每家每户都能分到粮食。

"长官,这...这真是给我们的?"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捧着白米,手不停地颤抖。

"大娘,拿去吧。"李云龙帮她撑开米袋,"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专打土豪劣绅!"

老妇人突然嚎啕大哭:"老天开眼啊...终于等到救星了..."

这样的场景在各个分发点不断上演。李云龙看着百姓们从最初的恐惧、怀疑到感激涕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革命的意义——让这些受苦受难的普通人能吃上饱饭,活得有尊严。

傍晚时分,一个意外来客找到了李云龙——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周先生,戴着圆框眼镜,文质彬彬。

"李连长,老朽有个不情之请..."周校长欲言又止。

"先生请讲。"

原来镇上十几个学生受红军感召,非要参军不可,最小的才十西岁。

"孩子们一片赤诚,但实在太小了..."周校长叹息道,"老朽想请李连长劝劝他们。"

李云龙跟着周校长来到学校,果然看到十几个半大孩子围在操场,七嘴八舌地跟王树声争辩着什么。看到李云龙,他们一下子安静下来,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听说你们想参军?"李云龙温和地问。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

"为什么?"

一个高个男孩站出来:"红军打白狗子,救百姓,是英雄!我要当英雄!"

"还有...红军分粮食给我娘..."一个小点的孩子补充道,"娘说,要报恩..."

李云龙心头一热。他蹲下身,平视着孩子们:"当红军很苦的,要行军打仗,可能还会...牺牲。"

"我们不怕!"孩子们异口同声。

李云龙沉思片刻,突然有了主意:"这样吧,你们先组成'红军少年先锋队',跟着部队学文化、学军事,等长大了再正式参军,如何?"

孩子们欢呼起来。周校长也松了口气,连连道谢。

当晚,军团主力通过娄山关。首长听说李云龙不仅拿下天险,还争取了群众支持,特意在关前召开表彰会。

"李云龙部机智勇敢,既完成战斗任务,又赢得群众拥护,特记集体一等功!"首长洪亮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战士们欢呼雀跃。李云龙却注意到人群中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正羡慕地看着红军战士——正是那些想参军的孩子。

"首长,"李云龙突然提议,"我有个想法..."

他详细汇报了组建"红军少年先锋队"的计划,既可以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又能为革命培养后备力量。

"好主意!"首长拍案叫绝,"这事就交给你负责,先在你们连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全军!"

就这样,红军历史上第一支"少年先锋队"在娄山关诞生了。李云龙亲自挑选了两名有文化的战士担任辅导员,教孩子们识字、算术和军事常识。孩子们学得认真,很快就能帮部队站岗放哨、传递信件。

三天后,部队继续前进。让李云龙意外的是,不仅那十几个孩子跟来了,还有几十个当地青年也加入了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开拔时,娄山关百姓扶老携幼,箪食壶浆相送。

"红军万岁!"的呼喊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李云龙走在队伍中,回望渐渐远去的娄山关,心中感慨万千。这一战,他们不仅打通了前进道路,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而这些火种,终将燎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