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穿越了,为什么不是主角
我都穿越了,为什么不是主角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都穿越了,为什么不是主角 > 第49章 师兄,你的锅请背好

第49章 师兄,你的锅请背好

加入书架
书名:
我都穿越了,为什么不是主角
作者:
飞泉碧峰
本章字数:
5724
更新时间:
2025-06-16

咸阳宫内,始皇帝正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皱眉。

焚书令推行才三个月,预期的效果没看到,反对的声音却此起彼伏,一股无名火在他胸中翻腾。

“臣,拜见陛下。”周临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起来吧。”始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锐利的目光扫向周临,“你来是为了新政,还是……焚书的事?”

“回陛下。”周临没有起身,依旧恭敬地说,“臣是为大秦江山永固,为陛下圣名而来。冒死进谏,恳请陛下重新考虑焚书之策!”

“嗯?”始皇帝眉头猛地皱起,整个殿内瞬间充满压迫感。站在一旁的赵高眼皮微微跳了一下。

“大胆!焚书是朕亲自批准的国策,李斯丞相精心制定的!你敢质疑?”始皇帝的声音冷得像冰。

“臣不敢质疑陛下决断,也不是否定丞相的忠心。”周临抬起头,坦然迎向皇帝深邃的目光,“臣担心的是,焚书令执行的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不仅不能巩固国家根基,反而可能动摇社稷!这不是臣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各地奏报、公子扶苏亲眼所见,以及臣多方查证得出的结论!”

不等始皇帝发怒,周临立即展开奏折,条理分明地陈述:

“其一,焚书令被地方官吏滥用,执行过于严苛,己经成为酷吏欺压百姓、制造恐慌的工具!

陛下明令只收缴禁书,但地方小吏借机闯入民宅,翻箱倒柜,见到只字片简就说是‘禁书’,轻则烧书罚款,重则抓人下狱!

齐地一位老医,因为保存祖传医书就被抓;楚地乡绅因祭祀文章被烧,带领族人反抗遭屠杀!这样下去,百姓把秦吏当仇人,把朝廷当虎狼!民心尽失,国家根基何在?”

周临声音沉痛,将扶苏信中描述的惨状和地方奏报中的实例一一道来。

“其二,焚书正好给了六国余孽煽动叛乱的借口!张良、项梁这些人,正以‘暴秦断绝我们文化,毁灭我们祖宗’为口号蛊惑人心!

陛下请看,”周临指着奏折中的记录,“‘秦朝烧书是想让百姓永远愚昧’‘没有历史就没有国家,烧书就是灭族’这样的话在旧齐、旧楚之地到处流传,群情激愤!

焚书的火,不仅没烧掉祸根,反而成了六国余孽造反的导火索!臣担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其三,这道命令让天下读书人对秦朝寒心,等于自毁长城!

读书人是百姓的表率。陛下求贤若渴,曾经想效仿稷下学宫,广纳天下人才。但焚书令一出,天下读书人,不论出身,都心灰意冷!

齐鲁的儒生视咸阳为险地;楚地的文人把书藏进深山;原本想为秦国效力的人,现在闭门不出。

博士官淳于越等人虽然还在宫中,但心己如死灰。

长此以往,国家将失去天下人才!没有人才,怎么治国?没人传播正道,怎么教化百姓?这是自断臂膀啊!”

周临的分析有理有据,将焚书令引发的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和文化灾难层层剖析,呈现在始皇帝面前。

“陛下!”周临的声音充满恳切。

“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臣全力支持。

但焚烧百家典籍,实在是矫枉过正!思想怎么能用烈火禁锢?人心怎么能靠灰烬收服?

《诗经》《尚书》中有治国安邦的道理;百家学说也有利国利民的良策。全部烧掉,就像为了除草而毁掉整片良田!

臣恳请陛下明察,收回成命。

或者至少明确哪些书可以保留,比如农学、医学等实用书籍;哪些书应该销毁,如那些真正煽动叛乱的书籍,并且严令地方官吏不得借机欺压百姓!

只有宽严相济,才能真正收服人心,稳固陛下万世基业!”

殿内一片死寂。

始皇帝的脸色在烛光下阴晴不定。

周临的每句话都像重锤敲在他原有的认知上。

地方官吏的胡作非为、六国余孽的借机煽动、天下人才的离心离德……这些后果确实超出了他批准焚书令时的预料。

扶苏信中描述的民间疾苦,更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某些不愿面对的地方。

他不是不知道焚书的严酷,只是相信李斯说的“乱世用重典”。

但现在,周临用铁一般的事实和精准的分析,把“过度”带来的恶果赤裸裸地摆在他面前。

始皇帝沉默了许久,久到赵高都忍不住偷看。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复杂,没有了先前的怒火,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赵卿……你说的这些,朕……并非全然不知。”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着桌案,“但是,文字不统一,政令怎么畅通?法度不一致,江山怎么稳固?六国的遗毒不清除干净,后患无穷!不用雷霆手段,怎么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他像是在问周临,又像是在问自己。

周临心头一动,知道自己的话己经起了作用。

他立即抓住机会补充:“陛下!震慑宵小,未必要靠焚书这一条路!可以设立‘国家图书馆’,由朝廷统一保管、整理天下重要典籍,让它们为陛下所用,而不是全部烧掉!对私藏禁书的人,也可以区别对待,重在教育,严惩首恶,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严惩,徒增民怨!丞相……或许执行得太急了。”

最后一句,周临说得很轻,却像在紧绷的弦上轻轻一拨。

他巧妙地把部分责任归到李斯执行“过急”上,而不是首接否定皇帝的决定。

始皇帝的目光突然变得深不可测,他盯着周临,仿佛要看穿这番话背后,到底是赤胆忠心,还是别有用心,或者……真的只是为了大秦江山?

那目光的压力几乎让周临窒息。他低下头,等待最后的裁决。

是雷霆大怒,还是……一线转机?

焚书的烈火能不能稍稍收敛?文明的火种能不能保留一丝?帝国的巨轮能不能避开这场自己点燃的危机?一切,都取决于始皇帝此刻的决断。

始皇帝的目光从周临身上移开,落在案几上那份摊开的奏折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赵卿。”始皇帝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缓慢,“若朕此时收回焚书令,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朝令夕改,岂非有损帝王威严?”

周临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语气中的松动,他再次躬身,言辞恳切:“陛下,焚书的是丞相李斯,跟陛下无关呐!”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殿内的沉闷。

赵高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骇。始皇帝的手指顿在半空,眼中精光暴涨。

周临不慌不忙地继续道:“陛下当初批准焚书令,是为了统一思想,稳固江山。但李斯曲解圣意,执行过激,导致民怨沸腾。如今陛下明察秋毫,及时纠正,正是圣君明主之举。”

他顿了顿,观察着皇帝的反应:“《商君书》有云:‘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政策本就应该因时而变。当年商君变法,也是几经调整才臻于完善。陛下若能在发现政策偏差时及时调整,非但无损威严,反而更能彰显圣明。”

始皇帝的眼神渐渐变得深邃,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咸阳城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如同星河落地。

“李斯……”

始皇帝低声念着这个名字,语气复杂。

他想起了那个在廷议上慷慨陈词,力主焚书的丞相。

当时李斯说:“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陛下!”周临见皇帝沉思,又轻声道,“陛下初登大位时,也曾广纳贤才,不问出身,这才有今日之盛况。这些不都证明,兼容并蓄才是治国大道?”

始皇帝转过身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你的意思是……朕被李斯误导了?”

周临深深一拜:“臣以为,陛下统御天下,自当权衡利弊。如今焚书令弊端己现,正是陛下展现圣明之时。”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铜壶滴漏的声音格外清晰,仿佛在计算着历史的转折时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