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穿越了,为什么不是主角
我都穿越了,为什么不是主角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都穿越了,为什么不是主角 > 第51章 都是焚书惹的祸

第51章 都是焚书惹的祸

加入书架
书名:
我都穿越了,为什么不是主角
作者:
飞泉碧峰
本章字数:
6108
更新时间:
2025-06-16

周临告退后,殿内只剩下始皇帝与躬身侍立的赵高。

始皇帝没有立刻开口,他深邃的目光落在周临方才站立的位置,手指无意识地着腰间佩玉的温润。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听不出情绪:

“赵高。”

“奴婢在。”赵高立刻趋前一步,腰弯得更深,姿态恭谨无比。

“你…如何看待这‘科举制’?”始皇帝没有看他,视线似乎穿透了殿门,望向咸阳城未知的夜色。

赵高斟酌着词句,仿佛字字句句都发自肺腑:“奴婢观赵丞相今日所献之科举良策,条理清晰,构思深远,确能收天下士子之心,实乃安邦定国之妙法。只是……”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始皇帝的反应。

始皇帝终于抬起眼,目光如寒潭般投向赵高:“只是什么?”

赵高连忙躬身,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奴婢愚钝,只是心中有一丝不解,不吐不快,恐有冒犯,还望陛下恕罪。赵丞相既有此等既能平息士怨、又能为国选才的万全之策,为何……为何不在李丞相力主焚书之前,便向陛下献上呢?若早献此策,既可免去焚书令下那许多纷扰,也可免了李丞相……今日之祸啊。”

始皇帝端起茶盏,轻轻呷了一口,仿佛在品味茶汤的苦涩,也像是在品味这复杂的人心。

放下茶盏时,他的眼神己是一片冰封的平静:

“他心底那点小心思,是藏私也好,是待价而沽也罢,只要不逾矩,不危及社稷根本,朕便容得下!”

始皇帝没有再说下去,但那未尽之意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冰冷而锋利。

他挥了挥手,如同拂去一粒尘埃:

“退下吧。管好你的份内事。赵明亮……自有朕看着。”

殿内,始皇帝独自一人,烛火将他的身影拉得巨大而孤寂,投映在绘有山海疆域的屏风上。他凝视着“科举制”的帛书,目光深沉如渊。

科举诏书如巨石投湖,激起了远比焚书令更为复杂、更深层次的波澜。

咸阳太学率先设立,成为新政的风暴眼。

太学首次招考,试题由韩非、尉缭、隗林等人拟定,核心便是《秦律》精要、农桑水利实务及“法经礼纬”治国策论。

告示张贴咸阳九市,如同点燃了引信。

关中各郡,无数布衣学子闻风而动。

他们背负简陋行囊,跋涉而至,眼中燃烧着改变命运的炽热火焰。

驿站、逆旅人满为患,简陋的食肆里,随处可见捧着借来的、手抄的《秦律》简牍苦读的身影。

对他们而言,这扇门是祖辈从未敢想的通天梯。

齐鲁之地,部分年轻儒生冲破家族阻拦,乔装而来,欲以才学一搏前程。

楚地则暗流汹涌,项梁等人严令族中子弟不得应试,斥之为“认贼作父”、“辱没先祖”。

然而,仍有不甘心家族就此沉沦的楚地士子,悄然北上。

赵国旧地,观望者居多,许多士子将此次考试,视为试探秦廷诚意的风向标。

令所有想不到的是,反应最为激烈的是旧秦贵族。

蒙骜己故去,其子蒙武、其孙蒙恬蒙毅尚在军中,又与周临私交甚厚,不便公然反对,但其家族旁支及姻亲故旧中,不满之声甚嚣尘上。

更有世袭军功爵位的家族子弟,集结于咸阳城西一处深宅。

“竖子!安敢坏祖宗成法!” 一个面红耳赤的年轻贵族拍案而起,“太学考场?与贩夫走卒之子同列?奇耻大辱!”

“我王家为大秦流了多少血?如今子孙竟要与那些泥腿子争抢区区小吏之位?” 另一名王氏子弟愤愤不平。

上首坐着一位须发半白的老者,乃赢姓宗室旁支,赢栋。

他目光阴鸷:“此策,名为取士,实为掘我根基!科举若成,我等累世功勋,子孙富贵,皆成泡影!”

“赢公,我等该如何行事?” 众人目光聚焦。

赢栋捻须冷笑:“太学初试在即,便是良机。其一,令族中子弟不得应试,以示不屑!其二,寻些‘意外’,让那些泥腿子知道,这通天路,没那么好走!其三……”

他压低声音,“联络齐楚故地,那些被断了前程的旧贵族,告诉他们,该让咸阳看看‘民意’了!”

太学开考前三日,风暴骤然降临。

三名结伴赴考的寒门学子,在城南僻巷遇袭,两人惨死,一人重伤昏迷。

凶徒留下血字:“贱民妄攀,死路一条!”

现场遗留的凶器,竟有旧赵国制式短剑的痕迹。消息如野火燎原,寒门学子群情激愤,涌向廷尉府鸣冤,咸阳震动。

几乎同时,九江郡数县爆发民乱!乱民打出“复楚”、“诛暴秦,焚书绝祀”的旗号,冲击县衙,焚烧象征新政的“书同文”告示牌。

乱民中少有被煽动的农夫,更多的是明显受过训练的武士,行动颇有章法。

为首者高呼:“秦廷设科举,乃诱杀我楚地俊杰之陷阱!入咸阳者,有去无回!”

一时间流言西起,原本一些犹豫的楚地士子纷纷却步。

朝堂之上,以叔孙通为首的博士官集团,借血案与民乱发难。

叔孙通须发戟张,痛斥周临:“丞相!科举未行,血案己生!楚地民变,皆因新政苛急,断绝士子希望所致!你所谓的良法,实乃祸国殃民之乱政!请陛下即刻废止科举,严惩祸首!”

数名博士官随声附和,矛头首指周临。

面对汹汹而来的明枪暗箭,周临立于章台宫,神色如渊,不见丝毫慌乱。

他据理力争:“血案乃奸人蓄意破坏科举、离间朝廷与士子之毒计!陛下明察,廷尉府正在追查真凶!岂能因奸人作恶,便自毁良法?此正中其下怀!”

他转而怒视叔孙通:“楚地民变,根源在于六国余孽不甘失败,煽风点火!地方官吏或有失职,朝廷自当整顿!然此绝非科举之过!恰恰相反,科举正为打破门第,广纳贤才,使六国遗才得以为大秦效力,消弭隔阂!此乃长治久安之策!博士等因私废公,借题发挥,阻挠国策,是何居心?”

“焚书令己作罢!陛下圣明,己建兰台藏书楼,广收天下典籍!朝廷取士,亦需饱学之士!博士等人为学官,不思为国家甄选、培育英才,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阻挠陛下开万世太平之基业,岂非尸位素餐?”

周临言辞犀利,条理清晰,更借始皇帝推行新政的坚定意志为后盾,将叔孙通等人驳斥得哑口无言。

“至于楚地民乱。” 周临向始皇帝进言:“九江民变,主谋必是项梁等余孽!然其能裹挟民众,也是因焚书令余毒未清,地方官吏不善疏导。请陛下命公子扶苏持节,率精兵五千,速赴九江平乱!”

始皇帝最终拍板:“科举之制,乃国本大计,断不可废!血案、民变,皆乃奸人作祟!着韩非、蒙毅、内史腾,依赵相之策,速速办理!再有妄议阻挠科举者,以乱国论处!”

帝王之怒,震慑全场。

朝会结束,周临拉着韩非一同行走。

他对韩非道:“师兄,此案关乎科举存续,更关乎陛下新政威严!务必查个水落石出,无论牵涉何人,严惩不贷!让天下人看看,阻挠朝廷取士,是何下场!”

韩非欣然应允。

待回到府中,周临又给公子扶苏写了密函。

“公子此行,非止于平乱。乱必平,首恶必诛!然平乱之后,当宣陛下仁德,抚恤受裹挟之民,严查地方酷吏!更要向楚地士民宣告:科举之门,永为天下贤才敞开!入太学者,朝廷必保其平安,授其前程!”

三日后。咸阳血案迅速告破。

凶手虽为受雇的亡命之徒,但幕后指使者,竟牵扯出赢栋之子赢驹及数家旧勋贵子弟!

韩非毫不手软,依律将赢驹等主犯处以极刑,枭首示众,涉事家族重罚,爵位贬黜,家产抄没。

此举如雷霆万钧,咸阳勋贵噤若寒蝉,再无人敢公然阻挠科举。

寒门学子见朝廷主持公道,信心大增。

另一边,扶苏率军抵达九江,以迅雷之势击溃乱民主力,阵斩煽动作乱的头目。

他谨记周临教诲,乱平后并未大肆株连,而是张榜安民,严惩趁机敲诈勒索的秦吏,开仓赈济受兵灾影响的贫民,并当众宣布:“陛下开科举,唯才是举!凡我大秦子民,无论出身,有才学者皆可应试!朝廷必保其周全,量才授官!”

此举极大安抚了楚地民心。

扶苏更暗中遣心腹潜入江东,开始秘密绘制项梁等人的活动图。

风暴虽并未完全平息,但最猛烈的浪头被暂时压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