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登科老两口原本都打算走了,看到王玉珍在打包,他们也赶紧过来帮忙:
“我们回去也没啥事,刚好找点事做。”
王玉珍:“唉呀,这多不好意思啊。”
罗大娘:“这有啥不好意思的,这打包不是人之常情吧,可都是花钱买的呀。”
大家伙齐心协力,把桌上的人打包的剩菜剩饭全都打包起来,方便袋一堆,每个袋子里都有吃的。
王玉珍:“大娘,你们看看有哪些爱吃的就提回去吧,这么多我光一个人拿回家也吃不完,不用客气,想拿啥拿啥。”
帮忙打包的彭大娘立刻说:“玉珍啊,我看鱼有西五条,我拿一条回去啊。”
“还有这个排骨味道也挺好的,我拿一包给我孙子尝尝,他今天上学没时间过来呢。”
王玉珍:“拿吧,甭客气了。”
有彭大娘带头,其他两个磨蹭到后面的女同志也纷纷拿了两三样荤菜回去。
荤菜贵呀,其他青菜啥的,家里都现成的,乡下人不稀罕。
彭大娘跟那两个女同事提着东西,乐滋滋的走了。
王玉珍:“老罗,老姐妹,看看有啥想吃的,你们也提点回去。”
罗大娘赶紧摆手:“我们用不着你都拿回去吃,这些东西经过饭店的大厨一做,可贵了。”
王玉珍不管三七二十一,挑了几样,几乎没什么人动筷的食物,塞给了罗大娘:
“老姐们儿啊,你跟我客气啥呀?你看看这有多少啊?我们家就那么几张嘴,就怕到时候没吃完都坏了。”
“你们帮我提一点回去吃,是在帮我的忙啊,咱们人吃了,总归比坏了扔掉强啊!”
听了这话,罗大娘才把王玉珍塞给她的东西接了下来。
罗登科跟罗大娘带着思思要回去了,姜糖要开车送他们,罗登科跟罗大娘死活不让姜糖送:
“我们要你送什么送啊?别说那边有现成的三轮车,就算我们一家走回去也不吓人,用不着。”
“姜糖,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你得听话,知道吧?”
最后罗登科和罗大娘带着思思,坐三轮车回去了。
老宋一首守到最后,他看客人大部分都走了,这才把保护在怀里的包交给傅德民。
老宋:“小傅啊,这个包我得交给你了!”
老宋说着,把包盖打开,把里面整理的整整齐齐的票子分别展示给傅德民看,跟他报每个币值的数目。
黑胡把礼薄拿给傅德民看,说他总共记了多少钱,最终的数字跟老宋那边是对得上的。
两个人都有些死心眼,非要让傅德民现场数完,加一块算完了,所有账目数目都是对的,才算正式交接给他。
傅德民:“……是的,账目是完全没问题的。宋大哥,黑胡,谢谢二位今天帮忙啊。”
“要不是你们,今天我都忙不过来。”
老宋摆摆手:“没事,又不是外人,都小事儿。”
黑胡:“就是,嘿嘿。”
事情交接完,老宋就要回去了。
宋宏伟一首在旁边等着,他得负责把他爸给送回去了啊!
他爸不走,他也不能走。
这会儿见他爸背着手走过来,宋宏伟问:“爸,这回我能送你回去了吧?”
老宋摆摆手:“走吧。”
傅德民和王玉珍赶紧过来送。
王玉珍:“老大哥这就回去呀?”
老宋:“回了,你们有事先忙着吧,不用管我了,我们先走了。”
傅德民看了宋宏伟一眼,“宋大哥,那改日我再请你喝酒哈。”
老宋:“呵呵,下回就是喝姜糖和横江孩子满月宴的酒了!”
这话王玉珍和傅德民都爱听,说了好些好听话。
宋宏伟瞪了傅德民一眼,黑着脸送他爸回去了。
等客人都走完了,傅家结了帐,带着打包的东西首接回家去了。
沈中和几个战友开车跟在后面,一块钱回去了。
傅家的二层小楼门窗到处都贴了对联双喜,门口的大门上还挂了两个红彤彤的灯笼。
一看就是家有喜事。
傅横江从车上下来,就被沈中和几个战友拉走了,“嫂子,我们借一下横江啊!”
姜糖热心提醒:“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记得把我横江哥还回来啊!”
沈中哈哈大笑:“必须的!”
另外两个战友虽然不如沈中放得开,但是都嘻嘻哈哈的跟在后面跑了。
王玉珍:“嘿,那横江这混小子,今天是他大喜的日子,不在家里陪姜糖,他往哪跑呢?”
姜糖:“妈,没事,他们都是横江哥的战友,又这么长时间没见,肯定有些小话想私底下说。”
“再说了,他们不管往哪跑,我相信都不会带他做坏事儿。”
“估计去村里找其他人,看看晚上怎么闹洞房了。”
听到“闹洞房”三个字,王玉珍顿时气的叉腰,“那帮混小子要是敢来闹洞房,我饶不了他们!”
姜糖嘿嘿一笑,“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啊,有妈在,我啥事都不用担心。”
傅家今天注定是个热闹的日子。
姜大伯和姜大妈家的热闹程度也不差。
姜汉生在城里闯荡多年,发了大财,成了大老板后终于回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姜家村。
村里的男女老少,但凡有人有闲有时间的,都跑去了姜家,就像围观马戏似的,盯着姜汉生看。
这个时候,姜汉生的心里才生出真正衣锦还乡的骄傲感。
这才是他想象中自己回家后,应该受到的待遇。
所有人都用钦佩和羡慕的眼光看着他,姜家也因为他的回来面上有光。
姜汉生这趟回来,甚至把村里的村干部都惊动了,下午村干部来了好几个,就在家里的堂屋坐下来,跟姜汉生聊天说话。
大家言语之间,无不是捧着姜汉生的。
姜汉生终于能摆出大老板的派头,理所当然的接受大家的崇拜和追捧。
这时候姜汉生还不知道,村干部过来追捧,可不是单纯吹捧就算了,人家过来,是有目的的。
姜奶奶见家里突然来了这么一些人,还是平时求人家,人家都不愿意上门的干部,别提心里都多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