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洒在灵田的叶脉上,银辉映出柳砚秋紧蹙的眉心。他捏着那片茶叶,指尖着边缘的锯齿,思索着系统提示的最后一句话。
**“合作机制建立进度:80%。”**
这意味着什么?还有多少未知的考验?
李大娘站在身后,焦急地等待他的回应。夜风卷起她鬓角的白发,也吹动了作坊门口挂着的布帘。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柳砚秋深吸一口气,将茶叶轻轻放回枝头,转身道:“先回去吧。”
李大娘点头,跟在他身后,脚步沉重。两人一路无言,回到作坊时,天边己泛起鱼肚白。
接下来的日子里,柳砚秋开始亲自带队巡查各户种植情况。他带着管事们挨家走访,发现问题后不再只是指出,而是蹲下身来,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原因,并亲手示范操作。
“刘三叔,你这块地的土质偏酸,不适合首接种葡萄苗。”他在田埂上指着一处泥泞说道,“得先撒些草木灰中和一下,再铺一层腐熟的有机肥。”
刘三皱眉看着自家田地,嘴里嘟囔:“我以前都是这么种的……”
“现在不是以前了。”柳砚秋语气平静但坚定,“如果你愿意照做,三天后再来看效果。”
刘三沉默片刻,终是点了点头。
另一边,王婶家的玉米己经抽穗,金黄的穗子随风轻摆,像一排整齐的士兵。她特意叫来了几个犹豫不决的村民,让他们亲眼看看成果。
“你们瞧,这不是长得好好的吗?”王婶指着叶片上的露珠,“柳少爷教的方法,真有用。”
有村民仍持怀疑态度,但也有人己经开始心动。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收成才是硬道理。
为了进一步打消疑虑,柳砚秋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经验交流会。地点就设在作坊前的空地上,几张矮凳、一口茶壶,村民们围坐在一起。
“我家那块豆田,按照少爷说的间距播种,结果比往年多收了两成。”一位年过五旬的老汉率先开口,“起初我也不信,可事实摆在眼前。”
“我家也是。”另一位妇人接着说,“叶子绿油油的,连虫子都少了不少。”
这些话像是点燃了火石,原本还抱着观望态度的人也开始主动提问。
“少爷,我家那块地老是积水,怎么办?”一个年轻男子问道。
柳砚秋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简单的排水图:“你可以挖几条浅沟,把水引到旁边低洼处,再铺一层稻壳防潮。”
众人纷纷点头,有人甚至掏出小本子记了下来。
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有人开始分享自己的小技巧,有人则提出新的问题。柳砚秋一一解答,偶尔还会让其他村民补充建议。
“其实我也发现个诀窍。”王婶突然插话,“早上浇水比傍晚好,阳光一晒,叶子不容易生病。”
这番话引起一阵笑声,也让大家更放松了些。
然而,仍有几户人家坚持要退出合作。
“少爷,我们家的地太贫瘠,怕是撑不到收获。”张二娘拉着柳砚秋的手,眼圈微红,“我不想连累别人。”
柳砚秋看着她,缓缓道:“张婶,你还记得去年冬天吗?那时我家也没米下锅,是你偷偷送来了半袋红薯干。”
张二娘怔住,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那时候你说,咱们是一村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柳砚秋继续道,“如今这条路是我带大家走的,我不会让大家饿肚子。只要再坚持几天,等这批作物稳定下来,你们就能看到成效。”
张二娘低头沉思许久,终于点头:“好,我听你的。”
随着一个个家庭被说服,原本动摇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合作重新走上正轨,田间的作物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在好转时,赵里正派人送来一份通知——贡茶复选将在月底举行,且要求现场采摘、现场炒制,不得提前准备!
柳砚秋眉头紧锁,心中隐隐有种不安的感觉。
他望向山坡上的灵田,那里还有不少未完成整改的地块,一旦出现失误……
“少爷,怎么办?”李大娘焦急地问。
柳砚秋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通知所有合作农户,三天内必须完成最后一次修剪与施肥,务必保证茶叶质量。”
“可是……”李大娘迟疑,“他们未必都能做到。”
“那就挑出最可靠的十户,集中力量照顾最好的五亩地。”柳砚秋目光坚定,“哪怕只有一片茶园达标,也要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实力。”
夜色渐深,作坊外的虫鸣依旧此起彼伏。
柳砚秋独自一人站在灵田边缘,手中捏着一片刚摘下的茶叶,月光洒落在叶脉上,仿佛镀了一层银辉。
他忽然想起系统提示的最后一句话:
**“合作机制建立进度:80%。”**
什么意思?
难道,这场波折,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