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在茶山之上,露珠还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气息。柳砚秋站在半坡上,望着眼前那片刚刚完成初步改造的土地,眉头紧锁。
昨夜他几乎彻夜未眠,反复推演新茶种的种植方案,最终决定将系统中“生态模拟”模块彻底激活。他需要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改良计划,而不仅仅是零星的数据分析。
“系统,我需要你给出一套可行的土壤改良方案。”他在心中默念。
识海中,一道微光闪过,系统的提示音响起:“检测到目标区域环境参数异常,建议启动‘复合生态调节’模式。”
“开始吧。”柳砚秋低声回应。
下一刻,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连串复杂的数据模型和三维地形图。系统开始对整个茶园进行深度扫描,并根据新茶种的生长需求,重新构建适合其存活的生态系统。
“土壤pH值调整至6.2—6.5区间,需添加石灰与有机腐殖质混合物;光照强度控制在每日六小时以内,可通过搭建可调式遮阳棚实现;湿度方面,需增设排水沟并优化通风结构,以避免根部积水腐烂。”
“此外,由于本地长期单一种植,土壤菌群失衡,建议引入三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分别负责固氮、分解有机质及促进根系发育。”
听着系统的详细解析,柳砚秋眼中逐渐浮现一丝希望。
“这些材料从哪里来?”
“可在系统商城兑换基础菌剂样本,配合本地腐叶土与豆饼发酵液进行扩培。至于石灰和遮阳材料,也可通过商城兑换部分基础物资,其余则需自行采集加工。”
“好。”柳砚秋点头,“那就先兑换了菌剂样本和遮阳布料。”
系统界面在他眼前展开,他迅速选择了所需的资源,并支付了相应的积分。随着一道白光闪过,几瓶透明的菌剂样本和数卷轻便遮阳布出现在他面前。
他小心翼翼地收起这些物资,转身朝祠堂方向走去。
祠堂内,刘管事正和几位老农商议昨日试种失败的原因。见柳砚秋进来,众人纷纷停下议论,目光投向这个年纪虽小却总能带来惊喜的孩子。
“砚秋,有什么新发现?”刘管事问道。
柳砚秋没有多言,取出菌剂样本和图纸,铺在桌上。
“这是我昨晚想到的办法。”他说,“我们需要对土壤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良,不仅要调整酸碱度,还要恢复土壤中的有益菌群。”
“菌群?”一位老农皱眉,“这……听上去有些玄乎。”
“不是玄乎。”柳砚秋指着图纸上的数据,“我们这片土地常年只种一种茶,导致某些关键菌类消失,新茶种无法适应。如果我们能人为补充这些菌类,就能让它们顺利扎根。”
刘管事沉吟片刻,道:“那你打算怎么做?”
“第一步,用系统提供的菌剂样本,在本地腐叶土和豆饼中培养出大量菌群,再撒入土壤。第二步,继续调整酸碱度,同时改善排水和通风。第三步,分批试种,观察效果。”
“听起来是可行。”另一位族老点头,“但成本会不会太高?”
“前期确实要投入一些,但只要第一批成活,后续就可以自给自足。”柳砚秋语气坚定,“而且,这次若成功,我们的茶叶品质将远超其他村落,甚至可以打进贡茶市场。”
此话一出,众人都动容了。
贡茶市场意味着更高的价格、更大的利润空间,也意味着他们柳家从此不再只是被剥削的对象。
“那就试试看吧。”刘管事终于拍板,“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接下来几天,柳砚秋带着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壤改良工程。
他亲自调配菌剂,将样本与本地腐叶土混合后放入特制木桶中,加入豆饼发酵液,每日定时搅拌,确保菌群充分繁殖。与此同时,他还组织村民清理排水沟,调整遮阳棚的角度,并在试验田中铺设了一层透气性更强的覆盖物。
为了保证效率,他还在系统商城兑换了几套简易的测量工具,包括温湿度计、酸碱度测试笔等,以便实时监控土壤变化。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少爷,不好了!”阿牛气喘吁吁地跑进祠堂,“南坡那边,菌剂好像出了问题!”
柳砚秋心头一跳,立刻赶往试验田。
只见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菌剂培养桶中,竟浮起一层灰白色的霉斑,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这是……污染了?”阿牛一脸震惊。
柳砚秋蹲下身,仔细嗅了嗅味道,脸色凝重。
“不是污染,而是温度过高,导致菌群死亡。”他低声道,“可能是昨天阳光太烈,我们没及时遮阴。”
“那怎么办?”阿牛焦急地问。
柳砚秋沉思片刻,忽然想起系统商城中还有一项功能——“恒温培养箱”。
他立刻打开系统界面,果然找到了这项设备,但所需积分极高。
“得想办法赚点积分。”他喃喃道。
“怎么赚?”阿牛不解。
“系统有个任务板块,发布了一些短期任务,完成后可以获得积分奖励。”柳砚秋抬头看向远方的茶山,“比如,修复破损的灌溉渠、提升茶树成活率、收集特定植物标本……”
“那我们现在就去完成任务!”阿牛立刻表态。
柳砚秋却摇头:“不行,这些任务都需要时间。我们得先解决眼前的菌剂问题。”
他思索片刻,忽然想到一个办法。
“我们可以尝试低温扩培。”他说,“把菌剂转移到阴凉处,用湿布包裹降温,同时减少搅拌频率,让菌群慢慢恢复活性。”
说做就做,他立刻指挥众人将菌剂转移至祠堂后院的一间阴凉库房,并安排专人轮流照看。
这一夜,他又一次彻夜未眠。
天刚蒙蒙亮,他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库房查看情况。
菌剂表面的霉斑己经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淡淡的发酵香气。
“成了。”他嘴角微微扬起。
当天下午,他便将这批菌剂重新撒入试验田,并加强了遮阴和通风措施。
一周过去,奇迹发生了。
原本死气沉沉的土壤中,竟然冒出了嫩绿的新芽。
“真的……长出来了!”阿牛激动地喊道。
村民们围拢过来,看着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小苗,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笑容。
“砚秋,你是怎么做到的?”刘管事忍不住问。
“靠的是科学。”柳砚秋淡淡一笑,“还有,不放弃。”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娘,我回来了。”傍晚,他推开家门,看到周氏正在厨房忙碌。
“你又熬瘦了。”周氏心疼地摸了摸他的脸,“这些日子你都没好好吃饭。”
“没事。”柳砚秋笑了笑,“茶苗长出来了。”
周氏愣了一下,随即眼眶泛红。
“你爹要是知道你现在这么能干……该有多高兴。”
柳砚秋低头,沉默片刻,轻声道:“娘,我会让咱们家越来越好。”
屋外,春风拂过,吹动窗前的纸灯笼轻轻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