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那点事
赤脚医生那点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赤脚医生那点事 > 医疗现代化转型

医疗现代化转型

加入书架
书名:
赤脚医生那点事
作者:
老山情
本章字数:
10814
更新时间:
2025-05-29

第一章:雨夜急救(上)

暴雨砸在村卫生室的玻璃上时,董建国正在给赵婶换吊瓶。老式收音机里飘出断断续续的天气预报:"今夜到明天凌晨,我县将迎来特大暴雨......"

"董医生!董家巷有人抽搐昏迷!"村会计冲进诊室,雨衣下摆滴落的泥水在青砖地面画出歪扭的路线,"打电话叫120,结果人家说暴雨封路,得等天亮!"

董建国抓起急救箱的手顿了顿。他知道,县医院的120急救车走县道需要40分钟,而董家巷26号住着的是独居老人董守业——那个总爱蹲在村口抽旱烟的倔老头。

"备三轮车。"董建国脱下白大褂,塞进急救箱,"把卫生室的氧气瓶带上,还有心电监护仪。"

"您这是要......"会计瞪大眼,"暴雨天走田埂?三轮车能过去吗?"

"走排水沟。"董建国拍了拍腰间的BP机,那是三年前镇卫生院发的急救联络器,"通知电工组先去董家巷检修电路,老人家里可能没备用电源。"

三轮车在泥泞的田埂上颠簸时,董建国想起上个月全镇村医培训会上,县医院急诊科主任说的话:"你们这些赤脚医生,该放下听诊器,多学学现代急救了。"他摸了摸急救箱里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台价值两万的设备,还是用村里的医保基金结余买的。

第二章:雨夜急救(下)

董家巷26号的木门虚掩着,霉味混着中药味扑面而来。堂屋地上躺着董守业,嘴唇发紫,右手紧攥着一个泛黄的搪瓷缸。董建国刚要上前,脚底突然打滑——地上泼了半盆中药汤,瓷砖缝里渗着水渍。

"先开窗通风。"董建国对会计说,同时用手电筒照向老人床头。五斗柜上摆着三个不同药厂的降压药瓶,其中一个空了,瓶盖滚在床脚。

"又是乱吃药。"董建国嘟囔着,翻开老人眼皮。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测血压时发现左臂有新鲜的针孔。他掀开老人袖口,看见淤青的静脉上有几个红点——这是长期自行注射的痕迹。

"去厨房看看有没有注射器。"董建国取出心电监护仪,屏幕上显示室性早搏。他刚要连接电极片,灯突然灭了。会计举着手机照亮,光束扫过墙面时,董建国看见墙上挂着的全家福——老人的儿子儿媳站在中间,怀里抱着穿校服的孙子,背景是上海的东方明珠。

"董叔,您儿子什么时候回来?"会计的声音里带着试探。

老人突然剧烈抽搐,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董建国摸出AED,撕开老人上衣。电极片贴上胸口的瞬间,他看见老人腹部有一道二十厘米长的手术疤痕,像条丑陋的蜈蚣趴在苍白的皮肤上。

第三章:往事如刀(上)

三年前,董守业在上海做的胃癌切除术。董建国记得那天,老人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卫生室,把一叠住院病历摔在桌上:"城里医生说要化疗,你说,咱这身子骨能经得起吗?"

"得听专家的。"董建国看着病历上的"中晚期"字样,"县医院现在也有肿瘤科......"

"治啥治!"老人拍着桌子,震得听诊器掉在地上,"我爹当年得肺痨,喝了半年你爹配的草药也好了!"

此刻,董建国看着老人腹部的疤痕正在渗液,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来随访,老人都拒绝脱衣服检查。手电筒光扫过墙角,他看见一个皱巴巴的中药袋,上面印着"偏方治百病"的字样。

"准备肾上腺素。"董建国打开急救箱,却发现利多卡因注射液不见了。他突然想起上周邻村李大爷来借药,说是给自家牛打虫......

会计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县医院120的回电:"雨太大,救护车卡在五里坡了,预计还要一小时才能到!"

董建国看了眼手表,凌晨两点十七分。老人的脉搏越来越弱,心电监护仪显示室颤。他咬咬牙,撕开AED的电极贴纸:"会计,帮我按住他的肩膀。"

第西章:往事如刀(下)

电击的蓝光闪过,老人喉咙里发出浑浊的呻吟。董建国趁机掰开他的嘴,塞进压舌板——这是他跟县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学的急救技能。手电筒光束下,他看见老人舌根后坠,立即用手指勾出一团粘腻的呕吐物。

"把氧气瓶拿来。"董建国调整氧流量,突然闻到一股浓烈的氨味。他掀开床单,发现老人裤裆里渗出暗黄色液体,混着中药渣的味道。

"这是......"会计皱眉。

"尿潴留引发的肾性脑病。"董建国扯开老人的裤子,摸到膀胱部位有明显的硬块,"他肯定是怕花钱,没去医院导尿,自己在家乱打针。"

墙角的老式座钟敲了三下。董建国摸出留置导尿包,消毒时发现手套破了个洞。他扯下白大褂袖子,用止血钳夹住当作手套,针尖刺入尿道的瞬间,老人发出一声微弱的呻吟。

导尿管流出暗红色的尿液时,120的警笛声终于穿透雨幕。董建国站在门口,看着急救人员抬着担架冲进屋,突然发现自己的白衬衫己经被汗水浸透,后背印着两个模糊的血手印——那是刚才按压老人时沾上的。

第五章:黎明抉择(上)

县医院急诊室里,董守业的儿子董文斌正在冲医生咆哮:"你们说转ICU?一天好几千块,谁付得起?"

董建国站在走廊拐角,听见这话时指甲掐进了掌心。他想起昨夜在老人枕头底下发现的存折,最新一笔取款记录是三天前,金额8000元,备注"孙子学费"。

"董大哥,"护士长递来一杯热水,"您昨晚做的心肺复苏很及时,不然老人撑不到现在。"

董建国盯着自己颤抖的手,想起AED分析结果出来时,上面显示"无需电击"的字样。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急救"可能己经违反了操作规范。

"文斌,"董建国走进病房,看见老人插着鼻饲管,心电监护仪显示窦性心律,"你爹的病不能再拖了,胃癌术后复发......"

"他跟我说只是胃溃疡!"董文斌红着眼眶,"要不是你们村医误诊......"

"董守业拒绝做进一步检查。"董建国从口袋里掏出那叠皱巴巴的随访记录,上面有老人每次签字时画的歪扭的"董"字,"而且,他把钱都寄给你们了。"

第六章:黎明抉择(下)

凌晨五点,雨停了。董建国坐在卫生室门口,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手机里有三条未读消息,都是镇卫生院发来的:"关于村医违规使用急救设备的通报......""董建国同志,明日到镇里参加医疗安全培训......""赤脚医生年度考核新增内容:《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

他摸出烟盒,发现里面只剩一根烟。火柴划亮的瞬间,他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建国啊,咱当村医的,治得了病,治不了穷啊。"

卫生室的门"吱呀"一声开了,赵婶拄着拐杖进来:"董医生,我那降压药......"

"赵婶,"董建国掐灭烟头,站起身时腰椎发出"咔嗒"声,"从今天起,咱卫生室每周三加个高血压随访门诊,我教你们怎么自己测血压。"

赵婶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突然从兜里掏出两个煮鸡蛋:"你这孩子,昨晚又没睡吧?婶子煮的,趁热吃。"

董建国接过鸡蛋,蛋壳上还带着体温。远处传来公鸡的打鸣声,他看见董家巷方向升起炊烟,突然想起董守业病历上的家庭住址:上海市浦东新区XX路XX号。那个地址,他在随访记录上抄过无数次,却从来没敢拨通过上面的电话号码。

第七章:签约风波(上)

镇卫生院的会议室里,董建国盯着手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手册》,封面上"签约一家,健康一家"的标语格外刺眼。王院长敲着投影仪遥控器:"全县的签约率己经达到65%,咱们镇不能拖后腿!尤其是你董医生,负责的董家巷是重点扶贫村,必须做到应签尽签。"

散会后,王院长单独留下董建国:"上次急救的事,县局那边暂时压下来了。但你得明白,现在讲究的是规范化管理。"他推过一叠签约协议书,"这些是董家巷留守老人的名单,你今天就去走完流程。"

午后的董家巷晒着玉米,赵婶蹲在墙根择菜:"董医生,这签约是不是又要收钱?"她身后的李大爷吐了口旱烟:"前年搞的那个啥电子档案,收集完信息就没下文了,净整虚的。"

董建国蹲下来,帮赵婶捡滚落的豆角:"签约不要钱,以后我每月上门给您测血糖,要是去镇医院看慢性病,还能优先挂号。"

"那你能给俺开降压药不?"赵婶摘下老花镜,"镇医院开的药太贵,俺都是去集上的药摊买。"

董建国想起卫生室被锁在铁皮柜里的降压药——上周镇卫生院刚搞了"药品零差价"改革,可村民嫌新药包装不一样,硬说药效不如从前。他摸出随身带的血压仪:"赵婶,您先测个血压,咱们边测边聊。"

第八章:签约风波(下)

暮色西合时,董建国才走完第五户。手里的签约书只签了三个名字,其中还包括耳聋眼花的张奶奶——她把"董建国"听成了"董家狗",按手印时差点按到协议书背面。

第六户是董守业家。董文斌蹲在门槛上抽闷烟,门框上还贴着去年的春联:"健康平安福星照,富贵荣华好运来"。看见董建国,他别过脸去:"我爹还在县医院,签不签有啥用?"

"文斌,"董建国放下急救箱,"你爹的病需要长期随访,签约后我能申请慢性病管理补贴,每月能省几百块药费。"

"说得好听,"董文斌碾灭烟头,"上次在医院,你们村医开的药单,县医院根本不认。"

董建国沉默了。他知道,村卫生室的电子处方系统上周才接入镇医院,而董守业用的进口抗癌药,根本不在基药目录里。他从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农村常用草药手册》:"你还记得不?小时候你发烧,你爹背你来卫生室,我用柴胡注射液给你退烧。"

董文斌身体一震,抬头看见董建国鬓角的白发。远处传来广播声:"村民请注意,今晚七点到村部听健康讲座......"

"去听听吧。"董建国把签约书塞进董文斌手里,"我在讲座上备了免费的降压药和血糖仪。"

第九章:急救课堂(上)

村部的投影仪忽明忽暗,幕布上的心肺复苏动画时断时续。董建国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稀稀拉拉的人群——除了几个带孙子的老太太,剩下的都是村两委成员。

"咱们先练胸外按压。"董建国示范着按压频率,"记住,每分钟100到120次,就像跟着《小苹果》的节奏。"

会计举手:"董医生,这按坏了人算谁的责任?"

话音未落,停电了。黑暗中传来李大爷的嘀咕:"净整这些城里人的玩意,当年我被牛顶伤,你爹用艾草熏熏就好了。"

董建国摸出手机照亮,看见墙角的AED设备箱上落了层灰。他突然想起县医院急诊科主任的话:"急救技能不是奢侈品,是每个公民的必备生存能力。"

"这样吧,"董建国打开急救箱,取出模拟人模型,"咱们不用设备,先学徒手急救。赵婶,您来试试?"

赵婶犹豫着上前,粗糙的手掌按在模拟人胸口。董建国调整她的姿势:"对,就像揉面一样,用点巧劲。"围观的老太太们发出笑声,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窗外下起小雨,董建国看见董文斌站在门口,怀里抱着个纸箱。年轻人走进来,从纸箱里掏出几台太阳能充电板:"我在镇上打工时学过电工,这些板能给卫生室的设备供电。"

第十章:急救课堂(下)

三个月后,董家巷的急救互助小组正式挂牌。成员包括赵婶、会计、退休教师老周,还有主动报名的董文斌。他们的制服是印有"急救先锋"的红马甲,口袋里装着董建国自制的急救卡片,上面画着心肺复苏步骤和AED使用示意图。

第一个实战任务出现在秋分那天。赵婶在菜地摘菜时,看见隔壁张大爷突然扶着锄头跪倒在地。她扯开嗓子大喊:"老周!拿AED!"

董建国赶到时,互助小组己经完成了现场评估和电极片粘贴。他看着董文斌熟练地操作除颤器,想起上次培训时,这年轻人还在抱怨"按胸肌比搬砖还累"。

"准备电击。"董文斌的声音沉稳有力。电流闪过,张大爷咳嗽着吐出一口浓痰。赵婶递来压舌板:"我记得要防舌后坠!"

救护车 arriving时,急诊科医生看着监护仪上的窦性心律,向董建国竖起大拇指:"你们这基层急救网络,比有些县城医院还专业。"

董文斌擦了擦汗,红马甲背后的"救"字被汗水晕开。他从口袋里掏出签约协议书,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自从互助小组成立,董家巷的签约率从23%飙升到87%。

第十一章:破局之路(上)

镇卫生院的表彰大会上,王院长宣读着董建国的先进事迹:"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急救体系建设中,董建国同志展现了基层医疗工作者的担当......"

台下的董建国却盯着自己的白大褂——左胸口别着的不再是听诊器,而是镇政府新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胸牌。散会后,王院长塞给他一个信封:"县局特批的急救设备更新经费,还有......"他压低声音,"关于你处方权的事,下周局里会来调研。"

回到卫生室,董文斌正在教赵婶使用新到的智能血压仪。屏幕上的数据实时同步到镇医院的云端,董建国的手机同时收到提醒:"赵桂兰,血压160/95,建议调整用药。"

"董医生,"赵婶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图,"这玩意比你摸脉还准哩。"

董建国笑了笑,翻开最新的签约随访记录。在董守业的病历页,赫然写着"己转入县医院肿瘤科,签约家庭医生定期远程随访"。他知道,这背后是董文斌做的决定——年轻人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在镇上开了家电器维修店,顺便担任互助小组的技术顾问。

窗外,互助小组的红马甲正在田间巡逻。董建国摸出BP机,上面显示着新的急救呼叫:"董家巷南头,农药中毒疑似......"他抓起急救箱,冲门口喊:"文斌,备车!"

引擎声响起时,夕阳正把"董家巷急救站"的牌子照得通红。董建国看着后视镜里掠过的玉米地,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医道无界,在哪儿都是救人。"此刻,他终于明白,乡村医疗的破局之路,不在文件里,不在设备里,而在这些愿意为了乡亲们撸起袖子的人心里。

(本章完,下章预告:正当董家巷的医疗改革初见成效,镇里突然下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文件,要求撤并村级站点,集中资源建设中心卫生院。这意味着董建国的卫生室将被拆除,急救互助小组面临解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