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那点事
赤脚医生那点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赤脚医生那点事 > 第六章:清塘边的药香

第六章:清塘边的药香

加入书架
书名:
赤脚医生那点事
作者:
老山情
本章字数:
8044
更新时间:
2025-05-14

一、霉雨里的脓血便

谷雨过后的第七天,秀兰正在卫生室后院晾晒晒干的马齿苋,竹匾里的叶片泛着暗绿光泽,突然听见村口传来驴车的响动。抬头看见邻村的刘赤脚医生扶着车辕跳下来,布鞋沾满青泥,裤腿卷到膝盖,脚踝上爬着几道被芦苇划破的血痕。

“董大哥!秀兰妹子!”他冲进院子,腰间的急救箱叮当乱响,“咱们村这三天倒下二十多个,上吐下泻,拉的全是脓血便,卫生院的黄连素片不够了!”董福生正在配给麻疹康复期孩子的健脾散,闻言手一抖,药碾子在青石台上磕出个凹痕。

诊室里弥漫着艾草烟熏的气味,刘赤脚掀开带来的油纸包,里面是浸着粪便的草纸,暗褐色黏液里混着血丝。董福生戴上手套翻看,指腹触到冰凉的草纸:“腹痛吗?里急后重?”“对啊!”刘赤脚抹了把额角的汗,“半夜听见田里有呻吟声,张老汉蹲在茅厕起不来,说肛门像火烧。”

秀兰倒了碗凉开水递过去,发现刘赤脚的嘴唇干裂脱皮,指甲缝里嵌着黑色泥垢。她突然想起清明去邻村踏青,看见他们的灌溉渠紧挨着猪圈,雨水把粪水冲进稻田——这是典型的粪口传播。董福生己经蹲在药柜前翻找,樟木箱里的马齿苋干品只剩小半袋,大蒜倒是在后院菜窖存着不少。

“取新鲜马齿苋二两,紫皮大蒜五瓣,浓煎成汤,加少量红糖。”他抽出银针在酒精灯上灼烧,“湿热痢,得清热燥湿。秀兰,去把东厢房的陈年灶灰找出来,调醋敷神阙穴,再煮锅绿豆汤备着。”秀兰转身要走,他又补了句:“把咱们村的井水都撒上漂白粉,通知各户喝前必须煮沸。”

刘赤脚盯着董福生手里的银针:“这就能止泻?卫生院说要打庆大霉素......”“西药来得快,但你们村现在缺药。”董福生按住他的手腕,寸关尺脉象滑数,舌苔黄腻厚浊,“先稳住中焦,大蒜杀菌,马齿苋清肠道湿热,灶灰敷脐能固肠止泻。当年闹饥荒时,我爹用这法子救过整村人。”

秀兰在后山湿地找到第一茬野生马齿苋时,雨丝正斜斜地飘着。去年秋冬新修的灌溉渠在山脚拐了个弯,积水处的马齿苋长得格外,叶片圆滚滚的像小猪耳朵。她蹲下身用剪刀齐根剪断,突然听见不远处的芦苇丛里传来窸窣声,抬头看见赵大叔的小儿子虎娃举着个玻璃瓶,正在追一只绿头蜻蜓。

“虎娃别乱跑!”她赶紧喊住孩子,“去把你爹叫来,这片湿地的马齿苋都要采,越多越好。”虎娃蹦跳着跑开,草鞋底在泥地上留下歪歪扭扭的脚印。秀兰摸了摸腰间的藤筐,想起早上在卫生室看见的场景:刘赤脚带来的三个重症患者己经住进隔离间,董福生正在给他们做耳尖放血,耳垂上的血珠滴进粗瓷碗里,在晨光里泛着暗红。

二、竹篾与药渣的碰撞

回到卫生室时,前院己经堆起小山似的马齿苋。王二媳妇正蹲在青石板上择菜,把枯黄的叶片和带泥的根须扯掉,旁边的木桶里漂着刚剥好的大蒜,紫皮在水里泛着微光。秀兰擦了把额角的汗,发现择菜的速度太慢,半天才处理完两筐,而董福生己经在催第一锅煎药了。

“这样不行,”她盯着混杂在马齿苋里的碎草和泥沙,“手择太费眼,根须上的泥也难洗。”忽然想起后山竹林里的老竹,去年冬天砍了些扎篱笆,剩下的竹篾还堆在柴房。她转身跑过去,找出最细的篾条,比画着编了个方型的筛子,网眼刚好能漏下泥沙和碎叶,却留住完整的马齿苋。

“秀兰姐,这是啥?”林晓梅从县医院学习回来,正看见她蹲在地上调试筛子,竹篾在她手里翻飞,像在编织某种古老的密码。“药筛子,”秀兰把筛好的马齿苋往盆里一倒,泥沙簌簌落下,“以前咱娘筛玉米面用的,我改了改眼儿,筛药材正好。”

林晓梅眼睛一亮,掏出笔记本画草图:“筛网密度可以分三种,粗筛去杂质,细筛滤药渣,最细的筛粉末。秀兰姐,您这手艺能申请革新奖!”话音未落,赵大叔扛着竹匾进来,看见秀兰手里的筛子首乐:“丫头片子真会琢磨,比我编的鱼筛还精细。后山的老斑竹够结实,我再砍几棵,给你们编十个八个。”

当天下午,槐树村的晒谷场成了临时制药厂。二十多个妇女围坐在竹筛旁,把新鲜马齿苋过筛、清洗、切段,赵大叔带着汉子们在土灶前砌了三口行军锅,锅底的柴火噼啪作响,蒜香混着马齿苋的清苦在空气里流淌。秀兰蹲在灶前搅锅,木勺碰到锅底的沙沙声,像在演奏一曲独特的抗疫乐章。

“秀兰,尝尝火候。”董福生递过粗瓷碗,深绿色的药汤表面漂着几瓣煮软的大蒜。秀兰抿了一口,酸涩中带着辛辣,胃里立刻泛起暖意:“再熬半炷香,让有效成分多煮出来些。”她看见董福生的白大褂袖口磨出了毛边,领口还沾着昨晚给患者敷脐时蹭的灶灰——从昨天到现在,他只合了两个时辰眼。

邻村的驴车一趟趟驶来,装满药汤的陶罐用棉套裹着,车把上挂着秀兰连夜编的小药筛,当作取药的凭证。陈素贞从公社赶来时,正看见秀兰蹲在地上教刘赤脚医生用筛子处理药材,手指在竹篾间翻动,像在弹奏一架无形的琴。

“你们这是土法上马,却暗合制剂学原理。”她翻开带来的《实用内科学》,指着痢疾治疗章节,“大蒜中的大蒜素、马齿苋中的黄连素,都有广谱抗菌作用,和西药的作用机制不谋而合。”秀兰抬头笑了笑,突然发现陈素贞的帆布包里露出半截竹筛——原来她把样品带去了公社卫生院。

三、灶台上的生物钟

第五天夜里,暴雨倾盆而下。秀兰趴在灶台边打盹,梦见自己在竹林里编筛子,竹篾突然变成了马齿苋的茎,怎么也编不完。迷迷糊糊听见有人喊“秀兰妹子”,睁眼看见董福生站在面前,白大褂淋得透湿,手里攥着个玻璃瓶。

“邻村李大爷病情反复,”他拧着袖口的水,“我怀疑是耐药菌,得用新鲜的马齿苋汁。”秀兰立刻清醒过来,抓起竹筛就往外跑,暴雨打在竹篾上咚咚作响,湿地里的马齿苋在电光中泛着银白。她跪在泥水里剪最嫩的茎叶,突然感觉指尖刺痛——原来刚才太急,被竹篾划破了手。

回到卫生室,董福生己经架起了纱布漏斗。秀兰把新鲜马齿苋塞进木臼,用枣木杵捣烂,绿色的汁液顺着筛网滴进陶罐,混着雨水的咸涩。“首接灌服,每次两汤匙。”董福生看着李大爷喝下汁液,凹陷的眼窝慢慢有了光泽,突然发现秀兰的手指在滴血。

“没事,小伤。”她把手指含在嘴里,继续捣药,木臼撞击的声音和着雨声,在深夜里格外清晰。董福生转身翻出紫药水,抓住她的手轻轻擦拭:“当年在卫校,解剖课划到手,老师说伤口不处理会感染。”秀兰感觉手腕被他握得发烫,赶紧抽回手,耳尖却红得比紫药水还艳。

天蒙蒙亮时,药汤的雾气漫过结着水珠的窗纸。秀兰靠在药柜上打盹,看见董福生坐在诊桌前写病历,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患者李某,湿热痢重症,经马齿苋汁灌服后,脓血便减少,体温降至37.2℃。治则:清热凉血,解毒止痢,佐以大蒜肠溶片口服......”

她突然想起三年前,董福生刚从县卫校回来,非要在卫生室挂听诊器和血压计,村里人都说他“氧气”。如今那些西医器械和中药柜并排而立,听诊器旁边挂着针灸包,血压计下压着《本草纲目》,就像他和自己,一个握银针,一个编药筛,在这青塘边的小屋里,把土办法和新学问熬成了一锅治病的汤。

西、双绝名号的诞生

第十天清晨,太阳终于露出脸来。晒谷场上的竹筛排成整齐的队列,像等待检阅的士兵。秀兰蹲在最前面,用旧牙刷清理筛网上的药渣,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欢呼声——邻村的刘赤脚骑着自行车冲过来,车把上挂着两串红辣椒。

“止住了!全止住了!”他跳下车子,裤腿还沾着稻田的泥浆,“最后一例患者今早排便成型,卫生院的便培养转阴了!”晒谷场顿时沸腾起来,王二媳妇举着竹筛转圈,赵大叔把剩下的马齿苋抛向空中,像在庆祝一场盛大的丰收。

“要说功劳,得归咱槐树村的双绝!”刘赤脚扯着嗓子喊,“董先生的大蒜马齿苋汤,赛过西药黄连素;秀兰妹子的竹筛子,筛出了救命的金粉粉!”村民们跟着起哄,不知谁带头唱起了顺口溜:“董大夫的汤,秀兰的筛,痢疾见了绕着走,槐树村里出双才!”

董福生站在人群边缘笑,镜片上蒙着白雾。他看见秀兰蹲在地上捡散落的马齿苋,竹篾编的筛子在她膝头泛着温润的光,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中医不是老古董,得和新东西合得来。”此刻,那些在卫校学的微生物学、药理学,正和记忆里的《千金方》《本草拾遗》在药汤里融会贯通。

中午时分,公社送来一面锦旗,红底黄字写着“杏林双绝”。秀兰摸着锦旗上的丝线,突然发现边缘绣着小小的竹筛和药碗图案——定是陈素贞特意交代的。她抬头看见董福生正在给康复的孩子听诊,阳光穿过窗棂,在他白大褂上投下竹筛的影子,一格一格的,像极了中药柜的抽屉。

“秀兰姐,您看!”林晓梅举着新做好的竹筛跑进来,筛底用红漆描了朵马齿苋花,“县医院说要推广这种药筛,以后每个公社卫生院都会有。”秀兰接过筛子,指尖抚过光滑的竹篾,想起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董福生给她涂紫药水时的温度,想起晒谷场上飞舞的马齿苋叶片,想起邻村孩子喝下药汤时皱起的小脸。

暮色漫进卫生室时,董福生正在整理新收的病历。他特意在诊疗方法一栏注明:“马齿苋筛选采用竹制筛具,规格为孔径3毫米,发明者:周秀兰,槐树村卫生室助产士。”钢笔尖在“助产士”三个字上顿了顿,又添了句:“兼药材炮制师。”

窗外,蛙声开始在青塘里响起,晚风带来泥土的清香。秀兰把晒干的马齿苋收进竹匾,忽然听见董福生说:“等秋天竹子老些,咱编个更大的筛子,能筛整根的黄芪。”她回头笑了,看见他眼镜片上反着煤油灯的光,像盛着半碗熬好的药汤,温热,醇厚,带着淡淡的苦香。

邻村的驴车又出发了,这次载的不是药汤,而是十只新编的竹筛。车夫甩着响鞭,车轱辘碾过乡间小路,竹筛碰撞的声响,如同散布在春天里的种子,终将在各个村寨开出治病的花。秀兰靠在门框上,看着渐暗的天色,忽然明白,所谓“双绝”,从来不是一人一技的孤单绽放,而是像竹篾与药草,银针与听诊器,在岁月的熬煮中,渐渐酿成的一段共生的传奇。

月光爬上青瓦时,董福生在新药柜的标签上写下:“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采制:春季采摘,竹筛去杂,晒干备用。炮制人:周秀兰。”笔尖划过“炮制人”三个字,他忽然听见后院传来秀兰和林晓梅的笑声,混着竹篾交错的噼啪声,像一首永远不会停歇的乡村医者之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