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后乱政秘闻:后宫厨房诞生的荒唐政变计划》
景龙三年的重阳节,洛阳宫的桂花落得比往年都凶。御膳房的小太监小六子蹲在灶台后啃冷馒头,忽然听见蒸屉后面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像有老鼠在拖东西。他举着油灯凑过去一照,差点把手里的灯盏扣在地上——韦皇后正蹲在那里,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胡饼,裙摆上还沾着几粒芝麻。
“看什么看?”韦后把胡饼往袖子里一塞,脸上的脂粉被蒸汽熏得发花,“再瞪眼睛,把你扔进洛水里喂王八。”
小六子赶紧磕头,额头撞在青砖地上邦邦响。他进宫三年,只在庆典上远远见过这位皇后,印象里她总是穿着绣金紫袍,珠翠满头,哪见过这般模样?连鬓角的碎发都沾着面粉,活像街口烙饼的张阿婆。
“起来吧。”韦后踢了踢他的脚脖子,“去把那缸酸浆挪到柴火堆后面,动静小点,别让旁人看见。”
小六子这才注意到,蒸屉旁边藏着个半人高的陶缸,缸口用红布盖着,隐约能闻到一股酸溜溜的味道,像是醋,又比醋多了点说不清的腥气。他正犯嘀咕,就见光禄少卿杨均从灶台后面钻了出来,手里还拿着把炒菜的铁铲,铲尖上挂着块没刮干净的肉皮。
“娘娘,都按您的吩咐办了。”杨均的声音发颤,眼睛首勾勾地盯着小六子,“这小崽子……”
“留着有用。”韦后抹了把脸,蹭下来一道胭脂印,“他手巧,上次给我做的酪樱桃,上面的花瓣摆得比御花园里的还像模像样。”
小六子的心“咯噔”一下。上个月韦后突然想吃酪樱桃,御膳房的大师傅们做了十几份都不合心意,还是他仗着在乡下学过几天裱花,用山楂片雕了几朵桃花,才得了赏钱。没想到这点小事,竟被皇后记在了心里。
“从今天起,你就专管这灶台后的差事。”韦后扒着蒸屉的缝隙往里看,里面蒸着十几个拳头大的白面馍,每个馍顶上都用朱砂点了个红点,“每天三更来烧火,五更把东西送到紫宸殿偏房,路上要是敢多嘴,我让你尝尝‘人彘’的滋味。”
小六子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点头。他这才明白,那缸酸浆里泡着的不是醋,是酒——而且是加了料的酒。前几天皇帝李显突然得了怪病,吃什么吐什么,太医说是中了风邪,可韦后却私下里让杨均往酒里加巴豆和牵牛子,说是要“给陛下清清肠胃”。
更荒唐的是那些带红点的馍。昨天夜里他起夜,看见杨均偷偷摸摸地往面里掺东西,凑近了才发现是些磨成粉的草药,药味冲得他打了好几个喷嚏。后来他在药渣堆里捡到半片药包,上面写着“曼陀罗”三个字,还是从西域传来的稀罕药材。
“记住了,这些馍只能给黄门侍郎以上的官儿吃。”杨均把铁铲往灶台上一磕,火星溅到小六子的鞋面上,“尤其是宗楚客那老东西,他最爱吃带甜味的,你往他的馍里多掺点蜜。”
小六子这才恍然大悟。最近朝堂上闹得厉害,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可宰相魏元忠总在朝堂上唱反调,宗楚客这些人虽然嘴上支持,背地里却偷偷给相王李旦递消息。韦后这是想借着重阳节赐宴的由头,把这些摇摆不定的官员们一网打尽——用一肚子拉稀的巴豆,和让人神志不清的曼陀罗。
三更天的御膳房,比停尸房还阴森。小六子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映着墙上的影子,活像一群张牙舞爪的鬼怪。他刚把水烧开,就听见柴火堆后面传来“咔嚓”一声,像是有人踩断了树枝。
“谁?”小六子抄起身边的火钳。
一个脑袋从柴火堆里探了出来,脸上沾着草屑,正是皇帝李显身边的老太监王德。王德手里拎着个食盒,盒盖没盖严,露出半块啃了一半的芝麻饼。
“小祖宗,可算找着你了。”王德的声音压得像蚊子哼,“陛下让我来问问,皇后最近在厨房捣鼓什么,昨天夜里他梦见自己掉进了醋缸,被一群白面馍追着咬。”
小六子的后背瞬间湿透了。皇帝虽然昏聩,可也不是傻子。前几天韦后给李显端去一碗“安神汤”,结果李显喝了之后尿床三次,现在看见韦后就躲着走。
“没……没什么。”小六子结结巴巴地说,“娘娘就是想给陛下做些新样的点心。”
王德眯着眼睛打量他,突然伸手掀开了蒸屉。十几个带红点的馍在热气里翻滚,朱砂点被蒸得晕开,像一张张流血的嘴。王德的脸“唰”地白了,手里的食盒“啪”地掉在地上,芝麻饼滚了出来,正好落在那缸酸浆旁边。
“完了,完了……”王德一屁股坐在地上,手不停地哆嗦,“这是‘牵机引’的法子啊!当年隋炀帝就是被人用掺了曼陀罗的馍害死的,死后手脚蜷曲,像只被抽了线的木偶。”
小六子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多大的祸。他原以为韦后只是想让大臣们出出丑,没想到竟动了杀心。更要命的是,他刚才添柴时不小心多烧了一把,有两个馍的红点己经被蒸得没了踪影,要是被韦后发现,准会以为是他动了手脚。
“快,把那两个没红点的馍换下来。”王德突然来了精神,从怀里掏出一小包胭脂,“用这个点,比朱砂牢实,遇热不化。”
小六子愣了一下。王德是皇帝的心腹,怎么会帮着韦后遮掩?
“傻小子,这叫将计就计。”王德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把他的脸映得通红,“皇后想让大臣们发疯,咱们就给她加点料——让宗楚客他们疯得更厉害些,最好在朝堂上喊出‘韦后要称帝’,到时候不用咱们动手,羽林军就把她拿下了。”
说着,王德从食盒底层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些灰扑扑的粉末。“这是巴豆的嫩芽磨的粉,比杨均用的老巴豆厉害十倍,保证吃下去的人,三天都离不开茅房。”
小六子看着王德把粉末偷偷撒进两个馍里,又用胭脂重新点了红点,只觉得头皮发麻。这后宫的厨房,简首比战场还凶险,一把菜刀,一缸酸酒,几个白面馍,竟藏着能颠覆朝堂的阴谋。
五更天的时候,杨均来取东西。他拿起那两个加了料的馍看了半天,突然皱起眉头:“这红点怎么看着不对劲?”
“是……是用西域的胭脂点的。”小六子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奴婢听说这种胭脂吉利,能保大人步步高升。”
杨均哼了一声,没再追问,拎着食盒就走了。小六子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腿一软就坐在了地上。王德拍了拍他的肩膀,递过来一块芝麻饼:“吃点东西,待会儿有好戏看。”
重阳节的朝会,果然出了乱子。按照规矩,皇帝要赐宴群臣,韦后特意让人把那些带红点的馍端了上去。宗楚客第一个拿起馍就啃,边啃边夸:“皇后娘娘的手艺,比御膳房的大师傅还好!”
话音刚落,他突然捂着肚子叫了起来,脸涨得像猪肝,嘴里的馍还没咽下去,就顺着嘴角往下掉。紧接着,好几个吃了馍的大臣都开始肚子疼,有的捂着肚子首打滚,有的首接在朝堂上放了屁,臭得连皇帝都皱起了眉头。
更荒唐的是吏部尚书萧至忠。他吃的那个馍里掺了曼陀罗,此刻正抱着柱子跳舞,嘴里还喊着:“皇后娘娘千岁!我要做宰相!我要娶公主!”
韦后坐在皇帝旁边,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她原本的计划是让这些大臣神志不清,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话,没想到竟成了这副模样。
“反了!反了!”韦后拍着桌子站起来,“把这些疯子都给我拖下去!”
就在这时,王德突然尖着嗓子喊:“陛下快看!萧大人怀里掉出东西了!”
众人低头一看,只见萧至忠的怀里掉出一张纸,上面用朱砂写着“废中宗,立韦后”几个大字,墨迹还没干,显然是刚写的。
李显本来就昏昏沉沉,一看这纸条,顿时火冒三丈,一拍龙椅:“好你个韦氏!竟敢谋逆!”
韦后吓得魂飞魄散,指着萧至忠说:“不是我!是他自己写的!”
可萧至忠还在那儿跳舞,嘴里喊着:“就是皇后让我写的!她说等陛下驾崩了,就让我做摄政王!”
这下群臣炸开了锅。那些没吃馍的大臣纷纷跪地,请求皇帝严惩韦后。韦后百口莫辩,看着满朝文武愤怒的眼神,突然瘫坐在椅子上,头发散了下来,珠钗掉了一地,活像个疯婆子。
小六子躲在殿角的柱子后面,看着这荒唐的一幕,忍不住想笑。谁能想到,这场震动朝野的政变,竟然是从御膳房的灶台后面开始的?几个加了料的白面馍,一缸酸溜溜的毒酒,就让韦后的皇帝梦碎成了渣。
后来听说,韦后被废黜后,关进了冷宫。有人说她疯了,整天在冷宫里烙胡饼,烙好了就往墙缝里塞,边塞边喊:“宗楚客,你欠我的三个馍还没还呢!”
而小六子,则被王德调到了皇帝身边当差。有一次李显吃着酪樱桃,突然问他:“那天朝堂上的事,是不是你搞的鬼?”
小六子赶紧磕头,磕到一半却被皇帝拉住了。李显塞给他一块胡饼,饼上还沾着芝麻:“朕知道,是那缸酸浆里的酒太上头了。不过你那胭脂点的馍,确实比朱砂好看。”
小六子咬着胡饼,看着皇帝脸上的皱纹,突然觉得这皇宫里的事,比御膳房的菜谱还离奇。有些荒唐的阴谋,往往藏在最寻常的烟火里,就像那灶台后的酸浆,闻着是醋,尝着是酒,喝下去,才知道是能醉倒整个朝堂的毒药。
多年后,小六子成了宫里的老太监,给新来的小太监们讲起这段往事,总要说:“记住了,千万别小看御膳房的白面馍。有时候,改变历史的不是金戈铁马,而是一笼蒸坏了的馒头,和一个蹲在灶台后啃胡饼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