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 第二十四章:求助房玄龄

第二十四章:求助房玄龄

加入书架
书名: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作者:
懒得喷LDP
本章字数:
5856
更新时间:
2025-05-31

长安县衙连日来的雷厉风行,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

萧峰、赵元楷的被捕,在长安城那些自诩风雅的圈子里,无疑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一时间,往日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名士”们噤若寒蝉。

那些平日里追捧他们的勋贵子弟,也大多收敛了行迹。

长安城似乎清净了不少。

李砚坐在值房内,案牍上的卷宗堆积如山。

窗外,几声蝉鸣断断续续,扰得人心烦。

他放下笔,揉了揉眉心。

这几日,他几乎没有合眼。

皇帝甩下的这口锅,不仅烫手,分量也着实不轻。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

“进来。”

王五推门而入,神色间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凝重。

这与他往日干练的模样,颇有些不同。

“大人。”

王五躬身行礼。

“何事?”

李砚端起茶盏,却发现茶水早己凉透。

“大人,按照您的吩咐,我们继续清查城中各处集会场所。”

王五的声音有些干涩。

“今日,在城南一处名为‘忘忧馆’的别院,我们的人遇到些麻烦。”

李砚的动作一顿。

“麻烦?”

“是。那处别院,聚集了不少勋贵子弟,言行……言行颇为张狂。”

王五斟酌着用词。

“为首的,似乎是……”

他顿了顿,像是在确认某个难以启齿的名字。

“是谁?”

李砚的语气平静,听不出喜怒。

“杜相公子,杜荷。”

王五终于说了出来,语气沉重。

【杜荷】。

当朝兵部尚书、蔡国公杜如晦之子。

李砚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冷的茶盏边缘

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

杜如晦,那是陛下最为倚重的肱骨之臣,房玄龄的至交好友。

动杜如晦的儿子,其后果,不言而喻。

皇帝让自己整肃风气,可这风气里,竟然还裹挟着这等级别的权贵子弟。

这哪里是整肃风气,分明是让自己在刀尖上跳舞。

“他们做了什么?”

李砚问道,声音依旧平稳。

“聚众饮宴,席间有人非议新政,言语轻佻,甚至……甚至有品评宫中内闱之语。”

王五的头垂得更低。

“捕快们上前制止,他们非但不听,反而出言不逊,甚至动手推搡。”

“杜荷更是叫嚣,说长安县衙算什么东西,敢管他们的雅兴。”

李砚的眉毛微微挑了一下。

“雅兴?”

他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语气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意。

“然后呢?”

“属下等不敢擅自激化冲突, 对方身份特殊,只得暂时撤回,先来禀报大人。”

王五的声音带着一丝请罪的意味。

李砚没有说话。

值房内,一时间只有窗外微弱的蝉鸣。

杜荷。

这个名字像一块千斤巨石,压在了李砚的心头。

他知道,皇帝让自己查这些“风雅集会”,不仅仅是针对那些失意文人。

更是要敲打那些仗着父辈荫庇,行事无状的勋贵子弟。

可皇帝大概也没想到,这第一块难啃的骨头,竟然是杜如晦的儿子。

或者说,皇帝想到了,却依然把这块骨头丢给了他李砚。

“你做得对。”

李砚终于开口。

“此事,不可轻举妄动。”

王五闻言,似乎松了一口气。

“大人英明。”

“继续派人盯着‘忘忧馆’,记录他们的言行,搜集证据。”

李砚吩咐道。

“切记,不可打草惊蛇,更不可与之发生正面冲突。”

“是,属下明白。”

王五应道。

“还有,此事……除了你我,暂不可让第三人知晓。”

李砚补充了一句。

王五心中一凛,立刻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属下遵命。”

他躬身退下。

值房内,复又安静下来。

李砚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

他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久久不语。

抚了抚胡须,只觉此刻心情分外沉重。

杜荷之事,如同一根尖刺,扎进了他原本还算清晰的计划之中。

首接抓人?

那等同于公然与杜如晦撕破脸。

即便有皇帝的旨意,恐怕也会引来朝堂巨大的震动。

不抓?

那便是对皇帝旨意阳奉阴违,更是纵容了这股歪风邪气。

他李砚这“挡箭牌”,怕是还没挡住风雨,自己先要碎了。

这件事,他一个人扛不住。

他需要助力,或者说,需要一个能帮他分担压力,指点迷津的人。

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身影。

房玄龄。

当朝宰相,陛下的心腹,也是少数几个知道他一些底细的人。

或许,只有房玄龄,能给他一些中肯的建议。

李砚不再犹豫。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拿起桌案上早己准备好的一份薄礼。

“备马,去梁国公府。”

他对门外候着的衙役吩咐道。

马车在长安城的街道上缓缓行驶。

李砚掀开车帘一角,看着外面熙攘的人群。

他的心,却不在此处。

杜荷,杜如晦。

这两个名字,如同两座大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他一个七品官,实在是不好管呐。

很快,马车在梁国公府门前停下。

李砚递上名帖,由管事引入府中。

房玄龄正在书房处理公务。

听闻李砚求见,他略感意外,但还是很快让人请了进来。

“李县令,今日怎有空暇过府?”

房玄龄放下手中的毛笔,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依旧是一身素色常服,显得平易近人。

“下官冒昧打扰,还望房公见谅。”

李砚躬身行礼。

“坐吧。”

房玄龄指了指一旁的坐榻。

“看你神色,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他目光敏锐,似乎看出了李砚眉宇间的愁绪。

李砚也不隐瞒,将杜荷在“忘忧馆”之事,以及自己的为难之处,一五一十地向房玄龄做了禀报。

房玄龄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书房内的气氛,也随之凝重。

待李砚说完,房玄龄沉默了片刻。

他端起茶盏,轻轻拨动着浮叶,却没有喝。

“杜荷那小子吗?”

房玄龄的声音低沉。

“正是。”

李砚答道。

“此事,确有些棘手。”

房玄龄缓缓开口。

“克明性情刚首,眼里揉不得沙子。若其子当真有不法之举,他断不会徇私。”

“但,杜荷毕竟年少,又是他的嫡次子,舐犊情深,人之常情。”

李砚点了点头。

这些,他都想到了。

“陛下让你整肃长安风气,其意深远。”

房玄龄看着李砚。

“长安乃天下表率,勋贵子弟的言行,关乎国体民心。”

“此事,不能不做。但如何做,却大有讲究。”

李砚垂首。

“下官愚钝,恳请房公指点迷津。”

房玄龄放下茶盏,站起身,在书房内踱了几步。

“李县令,你认为,陛下让你处置此事,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他突然问道。

李砚一怔,随即陷入沉思。

他想起了李世民在甘露殿的告诫:讲证据,合规矩,不可滥杀,不可牵连过广。

“陛下……陛下是想既能惩戒不法,又能警示众人,同时,还不愿因此引起朝局动荡?”

李砚试探着回答。

房玄龄微微颔首。

“大致如此。”

他停下脚步,重新看向李砚。

“对付萧峰、赵元楷之流,可以快刀斩乱麻。”

“但对付杜荷这样的勋贵子弟,尤其是杜克明之子,便需慎之又慎。”

“证据,必须确凿无疑,要让他杜克明也无话可说。”

“而且,此事最好不要由你长安县衙一家来扛。”

李砚心中一动。

“房公的意思是?”

房玄龄的目光深邃。

“御史台,大理寺,甚至京兆府,都可以参与进来。”

“此事,当以国法为准绳,而非你李砚一人之决断。”

李砚明白了。

这是要将事情公开化,程序化,让各方共同监督,共同承担。

“至于杜荷……”

房玄龄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或许,可以先让他父亲知晓此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