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的三元观矗立在天柱峰顶,观内三重飞檐分别刻着“玉清”“上清”“太清”,檐角风铃随呼吸节奏鸣响,在云海中拼出“三元如连珠”的光影。方三善跪坐在观中央的水晶太极台上,腰间护心铃与头顶“九隅镜”共振,铃身二十八宿纹竟在镜面上投出三田虚影——上丹田泥丸宫紫雾缭绕,中丹田绛宫赤光流转,下丹田关元穴玄气氤氲。
“上睹三元,乃内视三田之要。”张静虚手持刻着“三才”的玉圭,圭尖轻点太极台,三重丹田光影突然连成珠串,“你看这‘落落明景照九隅’,九隅者,九宫也,对应人体九窍。佳萍昨夜绣制《三元图》时,可是三盏本命灯同时大亮?”
三善闭目内视,忽见泥丸宫顶悬浮着北斗七星,每颗星子都映着蒋佳萍的眉眼;绛宫中央燃着并蒂莲灯,灯芯火苗竟是她绣绷上的金线所化;关元穴深处沉睡着玄龟,龟甲纹路与她绣制的《洛书》完全一致。更奇的是,三田之间有光绳相连,绳结处竟系着半片从嘉应州飘来的桃花瓣——正是佳萍晨起簪在鬓边的那朵。
“身披风衣衔虎符。”张静虚玉圭划过三善眉心,他忽觉元神离体,身披与佳萍绣制相同的“三元风衣”,腰间虎符正与她绣绷上的符光共振。元神踏云而行时,竟看见千里外的绣阁里,佳萍正对着《三元图》凝神,眉间胎记随他的呼吸明灭,宛如三田连珠的尘世投影。
“方寸之中念深藏。”张静虚见三善指尖泛起三色光晕,知是三田精气交融,“不方不圆者,心之象也。你道侣此刻绣制的‘闭牖窗’纹,正是助你凝聚神思的外应。”三善依言观想心窍化作无方圆之境,忽见佳萍的绣针在空中划出符光,与他体内“三神还精”的轨迹完全重合。
是夜,三善在“三元阁”修炼“神生腹中”之法。阁中三十六面宝镜映着不同形态的三田神祗,他忽然发现,每面镜中的泥丸君、绛宫真人、丹田公,都穿着与佳萍为他新制道袍相同的纹饰:泥丸君衣摆绣着北斗,绛宫真人袖中藏着莲灯,丹田公腰间系着她亲手编的玄龟结。当他念及“魂魄内守”时,心口突然浮现出佳萍的元神虚影——她抱着未完成的《三元图》,正通过绣绷向他传递温养三田的意韵。
“哥哥,三田如连珠呢。”虚影轻声说着,指尖点在绣绷的太极位,三善体内的三田光影竟随之旋转,形成首尾相衔的光链。与此同时,他腰间玉珏“贵生”二字突然爆发出三色光芒,与佳萍绣绷上的“三元”符光连成一体,在阁中凝成“帝书命”的金篆。
(本章插入诗词:
七律·悟《黄庭》第十六章
天柱峰头镜影孤,三元连珠照云衢。
泥丸北斗凝眉黛,绛宫莲灯映绣襦。
虎符暗合千丝缕,风衣轻扬万海珠。
最是人间方寸念,化作神光照九隅。
鹧鸪天·三元交感
三元阁内月如酥,三田光影映冰壶。
泥丸雾锁佳人面,绛宫灯燃少女符。
风细细,绣徐徐,玄龟背上洛书图。
人间至道无多事,只在连珠一线初。)
次日,张静虚带三善来到“九窍崖”。崖下村落流行“神散症”,患者七窍失灵、三田气乱,正是“魂魄不争竞”之象。三善依经结“三元印”,掌心浮现出佳萍绣制的“连珠符”,每道光芒都对应着他三田的窍穴。
“看那三田神祗,正借你的手掌重结灵枢。”张静虚指向一位盲眼老妪,她眼瞳中突然映出三善道袍上的三元纹,“你道侣绣在帕子上的九窍图,此刻成了引动三田的玄关——这便是‘灵注幽阙’在尘世的显化。”
三善收功时,发现掌心躺着佳萍掉落的三色丝线,线尾系着半片绣废的太极图,图纹竟与他体内的三元连珠完全一致。丝线在他手心跳动,最终化作元神风衣上的流苏,随山风发出清越的鸣响,惊起崖边久未开眼的灵雀。
暮色中,三善望着三元观顶的连珠光影,忽然明白:所谓“升虚无”,从来不是摒弃尘世的飞升,而是将对道侣的牵念,炼作照亮三田的明景。就像佳萍的绣针,既能绣出三元法相,也能缝补人间散落的魂魄;他的存思,既能凝聚三田之精,也能让每一寸灵窍,都成为照破无明的光源。
这一晚,嘉应州蒋家绣庄的《三元图》终于完工。蒋佳萍摸着绣绷上温润的符光,发现太极位不知何时多了行细小的金字:“三魂自宁,因汝而宁。”她不知道,千里外的龙虎山,有位少年道士正将她的每一针三色线,都炼作了“贵生”的三元真炁,就像她将对他的每一缕思念,都绣进了连通三田的连珠妙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