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晚年的倾心奉献
“文革”结束后,常书鸿迎来了他人生的晚年。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对敦煌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常书鸿深知培养年轻一代敦煌学者的重要性,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经常在敦煌艺术研究所举办讲座,从敦煌艺术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到保护工作的要点,都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他鼓励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坚守在敦煌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发扬敦煌文化。
在一次讲座中,常书鸿深情地对年轻学者们说:“敦煌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你们是敦煌的未来,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行动去保护它的传承。”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敦煌保护和研究工作的中坚力量。这些年轻人在常书鸿的影响下,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传承了他对敦煌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1.2 整理成果与展望未来
同时,常书鸿还致力于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人生经验。他不顾年迈体弱,日夜伏案,将自己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心得、保护工作中的经历以及对敦煌未来发展的思考,都一一记录下来,撰写成一部部著作。
在撰写过程中,常书鸿常常陷入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中。他想起了初到敦煌时的艰难,想起了与团队成员一起修复壁画的日子,也想起了那些为敦煌事业付出的点点滴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著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敦煌保护工作的艰辛与意义。这些著作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总结,更是为后来的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常书鸿依然心系敦煌的未来发展。他常常坐在洞窟前,静静地凝视着那些陪伴了他一生的壁画和彩塑,眼中满是深情与眷恋。他深知,敦煌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他期待着后人能够继续努力,让敦煌这颗艺术明珠永远闪耀光芒。他对敦煌未来的展望,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他相信在新一代敦煌人的努力下,敦煌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11.3 永远的敦煌之子与精神丰碑
常书鸿的一生,是与敦煌紧紧相连的一生,是为了守护和传承敦煌艺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西子湖畔的懵懂少年,到法国巴黎的艺术才俊,最终成为了敦煌的忠诚守护者,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定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行。
他放弃了法国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敦煌的保护事业。在敦煌的岁月里,他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家庭的变故、战争的威胁以及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他对敦煌的热爱从未改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文化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
常书鸿为敦煌奉献了一切,他的人生成为了敦煌文化传承的一座丰碑。他就像一位虔诚的信徒,用一生的时间在敦煌这片艺术的圣地修行。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对敦煌壁画和彩塑的保护与研究,更是在人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和保护文化遗产的种子。
如今,当我们走进敦煌莫高窟,欣赏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时,不应忘记常书鸿这位伟大的“敦煌之子”。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努力奋斗,让敦煌这颗艺术明珠永远在世界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敦煌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