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中,敦煌宛如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莫高窟,这座始建于公元 366 年的佛教艺术宝库,犹如一座跨越时空的历史丰碑,静静诉说着千年来的辉煌与沧桑。
莫高窟的洞窟星罗棋布,宛如蜂巢般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走进洞窟,仿佛踏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壁画上,那飘逸的飞天神女,衣带当风,姿态婀娜,仿佛随时都会从墙壁上飞舞而出;庄重的佛像,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众生,传递着深邃的佛教智慧;还有那栩栩如生的供养人画像,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风貌。泥质彩塑更是精美绝伦,每一尊佛像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匠心,或宁静祥和,或威严庄重,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壁画和彩塑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研究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掀起了一股对神秘东方的探险热潮,许多所谓的“探险家”怀揣着不同的目的,纷纷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其中,匈牙利裔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马克·奥里尔·斯坦因格外引人注目。
1862 年,斯坦因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的他,展现出了对语言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与天赋。青年时期,斯坦因先后在维也纳、莱比锡和牛津大学求学,精通多种语言,包括拉丁语、希腊语、波斯语、梵语等,深厚的学术背景为他日后在中亚地区的“探险”活动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斯坦因醉心于中亚地区的考古发掘,但他的行为并非单纯出于对学术的追求。在当时西方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斯坦因内心深处隐藏着对东方文物的贪婪欲望。1900 年,当他听闻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传说后,那神秘的宝藏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他,驱使他踏上了前往敦煌的罪恶之旅。
1907 年 3 月,斯坦因带领着他的探险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敦煌。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在斯坦因眼中,己然是一座等待他挖掘的巨大宝藏。
在莫高窟,斯坦因首先遇到了王圆箓道士。王道士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普通农民,因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后投身道教,来到莫高窟。他虽然成为了莫高窟的看守者,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莫高窟内文物的巨大价值懵然无知。然而,他对莫高窟却有着一种朴素的守护之心,一首致力于对莫高窟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修缮工作。
斯坦因深知,要获取藏经洞的文物,必须先取得王道士的信任。于是,他精心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他自称是印度佛教圣地的虔诚朝圣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寻找佛教真经的发源地。他向王道士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印度佛教的辉煌历史,以及藏经洞中的文物对于他完成宗教使命的至关重要性。他还巧妙地利用王道士对佛教的敬畏心理,声称这些文物只有在西方先进的保护技术下,才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为了进一步打动王道士,斯坦因向他展示了自己带来的一些西方小物件,如精美的望远镜、小巧的怀表等,这些新奇的玩意儿让王道士大开眼界。同时,斯坦因许下会为莫高窟修缮提供资金的诺言。在斯坦因的巧言令色和利益诱惑下,王道士逐渐放下了戒备,心中的天平开始向斯坦因倾斜。
1907 年 5 月,在王道士的默许之下,斯坦因终于踏入了那神秘而充满诱惑的藏经洞。当他第一眼看到堆积如山的经卷、文书、绘画等文物时,眼中瞬间闪烁出无法掩饰的贪婪光芒。那一刻,他仿佛置身于一个无与伦比的宝藏世界,内心的欲望被彻底点燃。
斯坦因立即迫不及待地着手挑选文物。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所谓的“专业知识”,将那些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内容独特的文物视为首要目标。他深知,这些文物在西方的收藏市场和学术界都将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接下来的几天几夜里,斯坦因如同一个疯狂的掠夺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对文物的疯狂筛选中。他仔细地翻阅着每一卷经卷,审视着每一幅绘画,不放过任何一件可能具有价值的文物。对于那些他认为重要的文物,他会小心翼翼地取出,仔细地进行包装,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坏。
据统计,斯坦因此次共掠走写本 7000 多件,其中包括许多孤本和稀世珍品。这些写本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经典、儒家典籍、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契约文书等各个领域,时间跨度从东晋到宋代,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无价之宝。此外,他还抢走了绘画、丝织品等文物 500 余件。这些绘画作品风格各异,有的细腻精美,有的气势磅礴,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风格和技法。丝织品则色彩绚丽,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中国高超的纺织技艺。
为了将这些文物“合法”地带出中国,斯坦因与王道士进行了一场看似“公平”的交易。他拿出了 200 两银子,声称这是对莫高窟修缮的资助,以此换取了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然而,这点银子与文物的真正价值相比,简首是微不足道,这无疑是一场赤裸裸的掠夺。
王道士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给中国文化带来多么巨大的损失。在他的认知里,这笔银子或许可以改善莫高窟的现状,而那些被斯坦因带走的文物,不过是一些陈旧的纸张和布料。而斯坦因却满心欢喜地带着他的“战利品”踏上了归途。他将这些文物小心翼翼地运往英国,随后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等机构。这些文物成为了西方炫耀的资本,却让中国失去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见证,给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斯坦因对敦煌文物的掠夺,犹如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给中国文化遗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从此流散海外,中国学者想要研究本国历史,不得不远涉重洋,前往异国他乡的博物馆查阅资料。这种无奈与屈辱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文化人的心,也激发了他们对文物保护的强烈责任感。
同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它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文化遗产是何等的脆弱。文物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见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保护文物不受非法掠夺和破坏,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它促使中国在后来的岁月里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从政府到民间,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文物保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斯坦因掠夺敦煌文物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黑暗篇章,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更加坚定地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如今,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现代化的保护技术和理念被广泛应用,专业的保护团队日夜守护着这片艺术圣地。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深知,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只有铭记历史,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传承,让敦煌的辉煌永远闪耀,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