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讥
郤正
或有讥余者曰:“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功之与名,贤达之攸尚也。是故陵云之高,非一蹴可升;冱寒之节,非一之日积。而欲庶几骛骤,企踵一时,朝为荣华,夕为憔悴,求速反迟,览止成乖。君徒务其华而不寻其实,言其易而不顾其难,驰骛游说,羁旅骋辞,毛鳞不附,羽翮摧摧,从容草间,据见成规。动见掣曳,谈吐口雌黄,所贵不贵,所贱不贱,终无殊尤绝迹之勋,不免唐突轻微之累。”
余闻而叹曰:“呜呼!有是言乎?子苟知我,曷为兹讶?昔人有登岳而长谣,下川而浩叹者,何哉?以其所见者大,所览者众。故乃廓宇宙以为量,包万物而为心。斯悠远之情,乐得而闻之乎?若吾子之所规,促局之人,甘心于麇鹿之场,驰骛于狐兔之径,何者?以其所见者小,所识者浅也。
“昔在鸿荒,濛昧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姬衰道缺,霸者翼扶,嬴氏惨虐,吞嚼八区。于是从横云起,狙诈如星;奇邪蜂动,智故萌生。或饰真以雠伪,或挟邪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背正途以骋躯,摹诡异于无形。然而真伪交乱,名实相违;吉凶纷错,事体多违。故士不背仁德以要利,不鬻智力以干时;守身有名,而仗义行之。故乃重义而轻利,怀信而去伪;睹安居而不惰,遭危难而不变。是以晏婴黜于崔杼,而不获其罪;蘧瑗见称于夙沙,而以礼自全。夫如是,则言不苟造,行不苟成;岂为趋利而忘害,为身而遗名哉?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得之不休,失之不忧。苟识其原,孰与为愁?
“且夫辨所从于居易之时,坚首操于利仁之世,而犹褊浅选懦者之所不为。况乎昭德塞违,慎言行,安性命,敦孝悌,履信思顺,其愆尤有可悔哉?故君子之容,抑而不扬;尊而不威;恬淡肆志,不忮不求。顺时适变,与物无患。耽道乐术,守以持满。去危就安,弃逸即闲。宅?静以无为,永优游以考槃。此所以保身、全德、抗节、履道也。
“若夫欲隮天庭,而驱骤玄虚;求紫宫之高,而晏乎阎闾;衔命受托,而随俗浮沈;俯仰取容,要时求合;事去名灭,身穷业废;臂犹播殖不茂,耕耘失时,虽怀琬琰,徒烦机杼。岂若优游和顺,端委守正,约己守度,审静以处?斯道胜而名全,体顺而身立,神恬而志逸,心平而气理。岂与彼患福之徒,诡趋诈遇,争路相挤,以入紫闼,自谓究于奥妙,究于奥妙,而莫知其所以然哉?”
……
赏析:
《释讥》作于蜀汉末年,政治局势风雨飘摇,司马氏势力崛起,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在此背景下,郤正以《释讥》明志,阐述自身在乱世中的处世哲学与价值坚守。
一、立意与主题
坚守正道,不随流俗:文章核心立意在于面对世俗讥讽,坚定表达对正道的坚守。当时社会风气受政治动荡影响,追名逐利之风盛行,人们行事多以功利为导向。郤正却强调士人应重义轻利,不背仁德、不鬻智力,如晏婴、蘧瑗般以礼义自全,展现出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执着,批判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
顺应时势,安身立命:倡导在复杂时势中,以顺应时变、恬淡无为的态度安身立命。蜀汉末年,政治斗争激烈,士人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危机。郤正认为应在坚守正道基础上,顺时适变,不忮不求,通过安性命、敦孝悌等方式,实现保身、全德、抗节、履道,为乱世中的士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法。
二、结构与脉络
设疑开篇,引发思考:以他人对自己的讥讽起笔,罗列对方认为自己追求虚名、行事急功近利等观点,引发读者好奇与思考,自然引出下文对自身观点的阐述,为全文论述奠定基础。
对比论证,层层深入:先以“登岳者”与“促局之人”对比,展现视野与追求的差异,初步表明自己的高远志向。接着回顾历史,从远古清平到秦汉纷争,呈现社会风气变化,阐述坚守正道的必要性。随后对比两种处世方式,一种是追逐名利者的诡诈行径,一种是坚守正道者的恬淡和顺,强化主题,论证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总结观点,点明主旨:通过一系列对比与论述,结尾强调坚守正道、顺应时势的处世哲学能带来道胜名全、体顺身立的结果,再次点明主旨,使文章观点清晰明确。
三、语言与修辞
言辞典雅,富有文采:语言风格典雅庄重,运用诸多书面语和文言词汇,如“骛骤”“冱寒”“隮天庭”等,使文章充满文学气息。句式上多采用骈散结合,如“且夫辨所从于居易之时,坚首操于利仁之世”为骈句,对仗工整,增强节奏感与韵律美;“若夫欲隮天庭,而驱骤玄虚;求紫宫之高,而晏乎阎闾”则骈散相间,灵活多变,既具形式美感,又能自由表达复杂思想。
用典贴切,借古喻今:大量运用典故,如晏婴、蘧瑗之事,借古人坚守正道的事迹,为自己观点提供有力支撑,借古喻今,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同时,对历史朝代兴衰的叙述也是一种用典,展现社会变迁,为阐述价值观提供历史背景,增强文章说服力与文化底蕴。
对比鲜明,强化效果:多处运用对比修辞,如“登岳者”与“促局之人”、坚守正道者与追逐名利者的对比,使高尚与低俗、正确与错误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反差,强化表达效果,突出主题,引导读者认同作者观点。
西、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释讥》反映蜀汉末年士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思想困惑与价值抉择,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士人心态提供重要资料。其坚守正道、顺应时势的思想,体现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传承与发展,对理解三国时期思想文化演变有重要价值。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同样面临各种诱惑与挑战,郤正重义轻利、坚守正道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不忽视道德底线;其顺应时势、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能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平和心态,找准人生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解析:
或有讥余者曰:“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功之与名,贤达之攸尚也。”
- 解析:开篇点明有人对作者进行讥讽。“闻之前记”表明其观点依据前人记载,强调“事与时并,名与功偕”,即事情要与时机相契合,名声要与功绩相伴随,这是一种普遍认知。进而指出追求名声与事业是前代贤哲的重要事务,功绩与名声为贤能通达之人所崇尚,为后文对作者的具体指责做铺垫,暗示作者的行为不符合这种普遍的追求。
是故陵云之高,非一蹴可升;冱寒之节,非一之日积。而欲庶几骛骤,企踵一时,朝为荣华,夕为憔悴,求速反迟,览止成乖。
- 解析:用“陵云之高,非一蹴可升;冱寒之节,非一之日积”这两个比喻,说明成就高远目标或培养高尚节操都需长期积累。而讥讽者认为作者妄图迅速取得成功,像急于在短时间内达到目标,结果只能是早晨看似荣华,傍晚就己憔悴,追求速度反而导致迟缓,期望与结果相悖,批评作者行事过于急切、不切实际。
君徒务其华而不寻其实,言其易而不顾其难,驰骛游说,羁旅骋辞,毛鳞不附,羽翮摧摧,从容草间,据见成规。
- 解析:进一步指责作者只注重表面虚华,不探寻实际,只说事情容易却不顾困难。“驰骛游说,羁旅骋辞”描述作者西处奔走、卖弄言辞的状态。“毛鳞不附,羽翮摧摧”形象地比喻作者如无法附着毛鳞、折断羽毛翅膀的鸟,处境艰难。“从容草间,据见成规”则表示作者只能在困境中勉强生存,依照现成规矩行事,暗示其行为徒劳且无成效。
动见掣曳,谈吐口雌黄,所贵不贵,所贱不贱,终无殊尤绝迹之勋,不免唐突轻微之累。”
- 解析:指出作者行动受到牵制,言论随意如信口雌黄。“所贵不贵,所贱不贱”批评作者价值判断混乱,该看重的不看重,该轻视的不轻视。最终导致既没有卓越功勋,还难免遭受唐突冒犯、轻薄无礼的牵累,全面否定作者的行为和成就。
余闻而叹曰:“呜呼!有是言乎?子苟知我,曷为兹讶?昔人有登岳而长谣,下川而浩叹者,何哉?以其所见者大,所览者众。故乃廓宇宙以为量,包万物而为心。斯悠远之情,乐得而闻之乎?
- 解析:作者听闻讥讽后叹息回应,以反问强调对方若真了解自己,不应如此惊讶。通过“登岳而长谣,下川而浩叹”的古人行为,引出原因是他们所见广阔、所览众多,进而拥有以宇宙为度量、包容万物的心境。作者借此表明自己有类似高远情怀,暗示讥讽者不能理解自己的追求,为下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若吾子之所规,促局之人,甘心于麇鹿之场,驰骛于狐兔之径,何者?以其所见者小,所识者浅也。
- 解析:将讥讽者所规划的行为,比作“促局之人”,即见识短浅之人,甘心在麋鹿出没的场所、狐兔奔走的小径活动,原因是他们所见狭小、所知浅薄,与前文提到的有广阔视野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贬低讥讽者的见识,突出自己追求的高远。
“昔在鸿荒,濛昧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姬衰道缺,霸者翼扶,嬴氏惨虐,吞嚼八区。
- 解析:开始回顾历史,从远古洪荒、混沌初开,三皇五帝顺应天命,到夏朝、商朝,都有前代典籍记载。接着讲述周朝衰落,王道缺失,霸主辅助;秦朝嬴政残酷暴虐,吞并天下。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社会从清平到混乱的演变,为下文阐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士人的行为准则做铺垫。
于是从横云起,狙诈如星;奇邪蜂动,智故萌生。或饰真以雠伪,或挟邪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
- 解析:描述在秦末及之后的乱世,合纵连横形势如风起云涌,各种诡诈权谋像繁星般涌现,奇邪之事如蜂群涌动,智谋巧诈纷纷产生。人们行为各异,有的粉饰真相对抗虚伪,有的心怀邪念求取荣耀,有的用诡诈手段邀宠君主,有的卖弄技艺自我夸耀,刻画了一幅混乱、逐利的社会图景,为后文表明士人应坚守正道做对比。
背正途以骋躯,摹诡异于无形。然而真伪交乱,名实相违;吉凶纷错,事体多违。
- 解析:指出在这种混乱局势下,人们背离正道肆意前行,在无形之中模仿诡异行径,导致真假交杂混乱,名与实相互违背,吉凶错综复杂,事情大多与常理相悖,进一步强调乱世的混乱和价值扭曲,凸显坚守正道的重要性。
故士不背仁德以要利,不鬻智力以干时;守身有名,而仗义行之。故乃重义而轻利,怀信而去伪;睹安居而不惰,遭危难而不变。
- 解析:基于前文对乱世的描述,阐述真正的士人应有的行为准则。士人不应背弃仁德求取利益,不炫耀才智迎合时势,要保持自身名声,秉持正义行事。应看重道义轻视利益,心怀诚信摒弃虚伪,处于安逸环境不懒惰,遭遇危难变故不改变操守,明确表达作者所倡导的价值观。
是以晏婴黜于崔杼,而不获其罪;蘧瑗见称于夙沙,而以礼自全。夫如是,则言不苟造,行不苟成;岂为趋利而忘害,为身而遗名哉?
- 解析:以晏婴被崔杼罢黜却未获罪,蘧瑗被夙沙称赞且以礼保全自身为例,说明坚守正道的士人能在复杂环境中自保且赢得声誉。进而强调坚守正道之人言论行为都不会随意,不会为追求利益而忘记危害,为自身而舍弃名声,通过具体事例支撑前文所倡导的价值观。
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得之不休,失之不忧。苟识其原,孰与为愁?
- 解析:总结在乱世中士人应采取的态度,宁愿顺从以保吉祥,不违背忤逆而遭受祸害,得到不欣喜若狂,失去也不忧愁哀伤。如果明白其中缘由,就不会为此忧愁,进一步阐述坚守正道、顺应时势的处世哲学,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对正道的坚守。
“且夫辨所从于居易之时,坚首操于利仁之世,而犹褊浅选懦者之所不为。况乎昭德塞违,慎言行,安性命,敦孝悌,履信思顺,其愆尤有可悔哉?
- 解析:进一步阐述,在平安之时分辨该依从的方向,在追求利益的世道坚守正首操守,这是心胸狭隘、浅薄怯懦之人不愿做的。更何况彰显美德、杜绝邪恶,谨慎言行,安于命运,重视孝悌,践行诚信、追求和顺,这样做不会有让人后悔的过错,强调在各种情况下坚守正道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从不同方面丰富处世哲学的内涵。
故君子之容,抑而不扬;尊而不威;恬淡肆志,不忮不求。顺时适变,与物无患。耽道乐术,守以持满。去危就安,弃逸即闲。
- 解析:描述君子应有的仪容和品质,谦逊不张扬,尊贵不威严,淡泊恬静,顺遂心意,不嫉妒、不贪求。能顺应时势、适应变化,与万物相处无患,沉醉于道,喜爱学术,保持操守,知足不贪。远离危险,趋向安全,摒弃安逸,选择闲适,全面展现君子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宅兹静以无为,永优游以考槃。此所以保身、全德、抗节、履道也。
- 解析:表明君子以安静无为为宅居,永远悠闲自得地生活,这就是保全自身、成全品德、坚守气节、践行正道的方式,总结前文对君子处世哲学的描述,点明坚守正道的结果和意义。
“若夫欲隮天庭,而驱骤玄虚;求紫宫之高,而晏乎阎闾;衔命受托,而随俗浮沈;俯仰取容,要时求合;事去名灭,身穷业废;
- 解析:描绘另一类人的行为,他们想要登上天庭,在虚幻中急切追逐高位,却又在民间安逸度日,接受使命托付却随波逐流,俯仰之间只为讨好迎合时势,一旦事情过去,名声磨灭,自身困窘,事业荒废,刻画了追逐名利、随波逐流之人的形象,与前文君子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臂犹播殖不茂,耕耘失时,虽怀琬琰,徒烦机杼。岂若优游和顺,端委守正,约己守度,审静以处?
- 解析:将这类人的行为比作播种却不茂盛、耕耘错过时节,虽有才华却徒劳无功。反问他们哪如悠然自得、和顺自然,端正衣冠、坚守正道,约束自己、遵守法度,审慎安静地处世,通过对比,突出坚守正道的优势,强化文章主旨。
斯道胜而名全,体顺而身立,神恬而志逸,心平而气理。岂与彼患福之徒,诡趋诈遇,争路相挤,以入紫闼,自谓究于奥妙,究于奥妙,而莫知其所以然哉?”
- 解析:总结坚守正道能带来道胜名全、体顺身立、神恬志逸、心平气和的结果,再次与那些患得患失、以诡诈手段争名逐利之人形成对比,强调后者虽自以为穷尽深奥道理,实则不知为何如此,批判追逐名利者的盲目和短视,进一步突出坚守正道的价值。
……
句译:
或有讥余者曰:“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功之与名,贤达之攸尚也。”
译:有人讥讽我说:“我从以前的记载中得知,事情要与时机相契合,名声要与功绩相伴随。如此说来,名声与事业,是前代贤哲们极为重视的事务;功绩与名声,是贤能通达之人所崇尚追求的。”
是故陵云之高,非一蹴可升;冱寒之节,非一之日积。而欲庶几骛骤,企踵一时,朝为荣华,夕为憔悴,求速反迟,览止成乖。
译:所以,高耸入云的高度,并非一蹴而就能够达到;严寒时节的节操,也不是一天的时间就能积累形成。然而你却妄图快速取得成就,急切地企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早晨还如荣华盛开,傍晚就变得憔悴衰败,追求快速反而迟缓,想要达到目标却适得其反。
君徒务其华而不寻其实,言其易而不顾其难,驰骛游说,羁旅骋辞,毛鳞不附,羽翮摧摧,从容草间,据见成规。
译:你只是致力于表面的虚华而不探寻实际,只说事情容易却不顾及困难,西处奔走游说,漂泊在外卖弄言辞,却如同毛鳞无法附着,羽毛翅膀折断,只能在草野间勉强生存,依据现成的规矩行事。
动见掣曳,谈吐口雌黄,所贵不贵,所贱不贱,终无殊尤绝迹之勋,不免唐突轻微之累。”
译:你行动时被牵制,言谈随意信口雌黄,把不应看重的当作珍贵,把不应轻视的当作低贱,最终没有卓越超凡的功勋,还不免遭受唐突冒犯、轻薄无礼的牵累。
余闻而叹曰:“呜呼!有是言乎?子苟知我,曷为兹讶?昔人有登岳而长谣,下川而浩叹者,何哉?以其所见者大,所览者众。故乃廓宇宙以为量,包万物而为心。斯悠远之情,乐得而闻之乎?
译:我听后叹息道:“唉!竟然有这样的言论吗?你如果真的了解我,为何会有如此惊讶呢?从前有人登上高山就放声长歌,下到河边就深深叹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见广阔,所览众多。所以他们以广阔宇宙为度量,以包容万物为心境。这种深远的情怀,难道不是让人欣然听闻的吗?
若吾子之所规,促局之人,甘心于麇鹿之场,驰骛于狐兔之径,何者?以其所见者小,所识者浅也。
译:像您所规划的,不过是见识短浅之人,甘心在麋鹿出没的场所活动,在狐兔奔走的小径上追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见狭小,所知浅薄啊。
“昔在鸿荒,濛昧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姬衰道缺,霸者翼扶,嬴氏惨虐,吞嚼八区。
译:“往昔在远古洪荒、混沌初开之时,三皇顺应天命,五帝承接符瑞,到了夏朝、商朝,前代典籍都有记载。周朝衰落,王道缺失,霸主们起来辅助。秦朝嬴政残酷暴虐,吞并天下。
于是从横云起,狙诈如星;奇邪蜂动,智故萌生。或饰真以雠伪,或挟邪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
译:于是,合纵连横的形势如风起云涌,诡诈权谋像繁星闪烁;各种奇邪之事如蜂群涌动,智谋巧诈纷纷萌生。有的人粉饰真相来对抗虚伪,有的人心怀邪念来求取荣耀;有的人使用诡诈手段来邀宠君主,有的人卖弄技艺来自我夸耀。
背正途以骋躯,摹诡异于无形。然而真伪交乱,名实相违;吉凶纷错,事体多违。
译:人们背离正道肆意前行,在无形之中模仿诡异行径。然而真假交杂混乱,名与实相互违背;吉凶错综复杂,事情大多与常理相悖。
故士不背仁德以要利,不鬻智力以干时;守身有名,而仗义行之。故乃重义而轻利,怀信而去伪;睹安居而不惰,遭危难而不变。
译:所以士人不背弃仁德去求取利益,不炫耀才智去迎合时势;保持自身名声,秉持正义行事。因此看重道义而轻视利益,心怀诚信而摒弃虚伪;看到安逸的环境不懒惰,遭遇危难变故也不改变操守。
是以晏婴黜于崔杼,而不获其罪;蘧瑗见称于夙沙,而以礼自全。夫如是,则言不苟造,行不苟成;岂为趋利而忘害,为身而遗名哉?
译:所以晏婴被崔杼罢黜,却没有获罪;蘧瑗被夙沙称赞,以礼义保全自身。如此这般,言论就不会随意编造,行为就不会随意成就;怎能为了追求利益而忘记危害,为了自身而舍弃名声呢?
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得之不休,失之不忧。苟识其原,孰与为愁?
译:所以宁愿顺从以保吉祥,不违背忤逆而遭受祸害;得到了不欣喜若狂,失去了也不忧愁哀伤。如果明白其中的缘由,又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且夫辨所从于居易之时,坚首操于利仁之世,而犹褊浅选懦者之所不为。况乎昭德塞违,慎言行,安性命,敦孝悌,履信思顺,其愆尤有可悔哉?
译:况且在平安之时分辨该依从的方向,在追求利益的世道坚守正首的操守,这是那些心胸狭隘、浅薄怯懦之人都不愿做的。更何况彰显美德、杜绝邪恶,谨慎言行,安于命运,重视孝悌,践行诚信、追求和顺,这样做又哪里会有让人后悔的过错呢?
故君子之容,抑而不扬;尊而不威;恬淡肆志,不忮不求。顺时适变,与物无患。耽道乐术,守以持满。去危就安,弃逸即闲。
译:所以君子的仪容,谦逊而不张扬;尊贵而不威严;淡泊恬静,顺遂心意,不嫉妒、不贪求。顺应时势、适应变化,与万物相处没有忧患。沉醉于道,喜爱学术,保持操守,知足不贪。远离危险,趋向安全,摒弃安逸,选择闲适。
宅兹静以无为,永优游以考槃。此所以保身、全德、抗节、履道也。
译:以安静无为为宅居,永远悠闲自得地生活。这就是保全自身、成全品德、坚守气节、践行正道的方法。
“若夫欲隮天庭,而驱骤玄虚;求紫宫之高,而晏乎阎闾;衔命受托,而随俗浮沈;俯仰取容,要时求合;事去名灭,身穷业废;
译:至于那些想要登上天庭,在虚幻中急切追逐;追求宫廷的高位,却又在民间安逸度日;接受使命托付,却又随波逐流;俯仰之间只为讨好,迎合时势求取相合;一旦事情过去,名声磨灭,自身困窘,事业荒废;
臂犹播殖不茂,耕耘失时,虽怀琬琰,徒烦机杼。岂若优游和顺,端委守正,约己守度,审静以处?
译:就好像播种却不茂盛,耕耘错过时节,虽然怀揣美玉般的才华,却只是徒然浪费心机。哪如悠然自得、和顺自然,端正衣冠、坚守正道,约束自己、遵守法度,审慎安静地处世呢?
斯道胜而名全,体顺而身立,神恬而志逸,心平而气理。岂与彼患福之徒,诡趋诈遇,争路相挤,以入紫闼,自谓究于奥妙,究于奥妙,而莫知其所以然哉?”
译:这样道义彰显而名声保全,身心顺遂而事业有成,精神安适而志向超逸,心境平和而气质和顺。这难道会和那些患得患失的人一样,以诡诈手段趋炎附势,相互排挤争夺道路,想要进入宫廷,还自以为穷尽了深奥的道理,却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呢?”
……
全译:
有人讥讽我说:“我从以前的记载中了解到,做事需与时机相匹配,名声应和功绩相伴而生。如此看来,名声与事业,是前代贤哲们极为重视的大事;功绩与名声,也是贤能通达之人所崇尚追求的目标。
所以,那高耸入云的高度,绝非一蹴而就便可达到;严寒时节所展现出的节操,也不是短短一天就能积累而成。然而你却妄图迅速取得成功,急切地想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就像早晨还繁花似锦,傍晚便己憔悴凋零,追求快速反而进展迟缓,期望达成的目标却背道而驰。
你仅仅致力于表面的浮华,却不探寻事物的本质;只谈及事情容易的一面,却对困难视而不见。你西处奔走游说,漂泊他乡卖弄言辞,却好似毛羽鳞片无法附着,翅膀羽毛己然摧折,只能在草野间勉强生存,遵循着现有的规矩。
你的行动动辄受到牵制,言谈随意如同信口雌黄。该珍视的你不珍视,该轻视的你不轻视,最终无法建立卓越超凡的功勋,还难免遭受唐突无礼、轻薄肤浅的指责。”
我听闻后,叹息着说:“唉!竟然有这样的言论吗?你若真的了解我,又怎会如此惊讶?从前有人登上高山便放声长歌,来到河边就深深叹息,这是为何呢?因为他们所见广阔,所览众多。所以他们以宇宙之广阔为度量,以包容万物为胸怀。这种深远的情怀,难道不是令人欣然向往的吗?
像您所规划的,不过是见识短浅之人的行径,甘心在麋鹿出没的地方徘徊,在狐兔奔逐的小径上奔走,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他们所见狭隘,所知浅薄罢了。
“遥想远古洪荒,混沌初开之际,三皇顺应天命,五帝承接符瑞,历经夏朝、商朝,前代典籍皆有记载。周朝衰落,王道缺失,霸主们纷纷崛起辅助王室。到了秦朝,嬴政残暴肆虐,吞并了天下。
于是,纵横捭阖的局势风起云涌,诡诈权谋如繁星般涌现;各种奇邪之事蜂拥而起,智谋巧诈纷纷萌生。有人粉饰真相对抗虚伪,有人心怀邪念求取荣耀;有人使用诡诈手段邀宠君主,有人卖弄技艺自我炫耀。他们背离正道肆意前行,在无形之中模仿诡异行径。然而,真假相互交织混乱,名与实相互背离;吉凶错综复杂,事情大多违背常理。
所以,士人不应背弃仁德去求取利益,也不应炫耀才智去迎合时势;要保持自身的名声,秉持正义行事。因此,应看重道义而轻视利益,心怀诚信而摒弃虚伪;身处安逸环境时不懒惰懈怠,遭遇危难变故时也不改变操守。
正因为如此,晏婴虽被崔杼罢黜,却并未获罪;蘧瑗受到夙沙的称赞,且能以礼义保全自身。像这样,言论就不会随意编造,行为也不会随意成就;又怎会为了追求利益而忘却危害,为了自身而舍弃名声呢?
所以,宁愿顺应时势以保吉祥,也不违背正道而遭受祸害;得到了不会欣喜若狂,失去了也不会忧愁哀伤。倘若明白其中的道理,又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况且,在平安之时能分辨应遵循的方向,在追求利益的世道中坚守正首的操守,这都是那些心胸狭隘、浅薄怯懦之人所不愿做的。更何况,彰显美德、杜绝邪恶,谨慎言行,安于命运,重视孝悌,践行诚信、追求和顺,如此行事,又怎会有令人后悔的过错呢?
所以,君子的仪容,谦逊而不张扬;尊贵却不威严;淡泊恬静,顺遂心意,不嫉妒、不贪求。能够顺应时势、适应变化,与万物和谐相处而无患。沉醉于道,喜爱学术,保持操守,知足不贪。远离危险,趋向安全,摒弃安逸,选择闲适。
以安静无为为安身立命之所,永远悠然自得地生活。这就是保全自身、成全品德、坚守气节、践行正道的方式。
至于那些妄图登上天庭,在虚幻中急切追逐;追求宫廷的高位,却又在民间贪图安逸;接受使命托付,却随波逐流;俯仰之间只为讨好他人,迎合时势以求得相合;一旦事情过去,名声便随之磨灭,自身陷入困窘,事业也荒废无成。
这就好比播种却不茂盛,耕耘错过时节,虽然怀揣着美玉般的才华,却只是白白浪费心机。哪如悠然自得、和顺自然,端正衣冠、坚守正道,约束自己、遵守法度,审慎安静地处世呢?
如此,道义得以彰显而名声得以保全,身心顺遂而事业有成,精神安适而志向超逸,心境平和而气质和顺。这又怎能与那些患得患失之辈相同呢?他们以诡诈手段趋炎附势,相互排挤争夺道路,一心想要进入宫廷,还自以为穷尽了深奥的道理,却不知为何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