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五的格物院地窖,水银温度计显示室温仅有五度。周琰裹着狐裘,隔着铅玻璃观察那块被囚禁的∞形碎片。三日过去,金属表面的幽蓝光芒己减弱大半,但显微镜下仍能看到纳米级的机械结构在自我修复。
"王爷,这是刚译出的《天工开物》残卷。"程铁骨递上泛黄的绢布,上面记载着明末匠人用"阴阳磁石"封印某种"通灵金"的方法,"和咱们的法子有七分像。"
周琰的指尖在示意图上停留。古人所谓的"阴阳磁石",实则是天然磁铁矿与赤铁矿的组合,恰好能形成闭合磁场。他转向角落那堆矿石标本:"去找这种带红纹的磁石,越多越好。"
午时刚过,钦天监送来意外发现。在整理汉代档案时,某位书史找到份《异星志》,记载元狩二年有"连环坠于陇西,大将军以青铜匣收之"。更惊人的是附图上青铜匣的花纹,与皇陵出土的匣子一模一样。
"备马。"周琰突然起身,"我要去趟蓝田。"
蓝田古矿的考察令人毛骨悚然。矿洞深处的岩壁上,清晰可见∞形的晶体分布带,矿工们称之为"鬼画符"。周琰用盖革计数器(这是他根据记忆制作的原始版本)检测时,计数器上的铁屑疯狂跳动——这里的辐射强度是正常值的百倍。
"封矿。"周琰对县令亮出御赐金牌,"所有矿工集中体检,饮绿豆汤排毒。"
十二月十八,第一台"磁石囚笼"在格物院诞生。这个用三十六块磁铁按特定方位排列的装置,成功将∞形碎片的活性压制到安全阈值。周琰趁机做了项关键实验:将碎片靠近不同时期的金属工具。结果令人震惊——汉代青铜器几乎不受影响,而新式的钼钢却在半刻钟内变得脆如饼干。
"金属纯度越高,越容易被侵蚀。"周琰在实验日志上写道,"建议军工生产回归青铜与熟铁复合工艺。"
这个结论引发轩然大波。兵部官员指着刚量产的新式火铳咆哮:"难道要将士们扛着铜剑上阵?"周琰不语,只是将两块金属放入盐水——十日后,钼钢己锈蚀穿孔,而青铜与熟铁的复合件仅表面变色。
"妙啊!"程铁骨恍然大悟,"就像穿铠甲,外硬内韧才扛揍。"
十二月二十,更大的发现来自皇陵地宫。当周琰带人深入探查时,在陪葬坑最底层发现了令人窒息的景象:十二尊青铜人俑围成圆圈,中央是个巨大的∞形装置,表面布满蜂巢状结构。最诡异的是,这些人俑的手部都呈抓握状,仿佛生前被某种力量焊在了金属上。
"别碰!"周琰喝止正要上前的老工匠。他取出磁石测试,发现人俑内部竟有电流反应——这分明是某种原始的生物电池!
"记录。"周琰的声音在地宫中回荡,"太宗时代可能发生过∞形器物暴走事件,这些工匠是以自身为导体完成了封印。"
当晚的御前会议上,周琰展示了地宫测绘图纸。当讲到人俑的牺牲时,少年天子突然打断:"爱卿是说...朕的祖先早就知道..."
"不止知道,还付出了惨痛代价。"周琰指向人俑群中的小型铜像,"这是太宗最器重的格物院首座,连他都..."
殿内陷入死寂。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形的光斑——这是周琰特意设计的照明效果。当皇帝颤抖的手指触碰那些光斑时,所有人都看到他的瞳孔又开始泛蓝。
"传太医!"
十二月廿二,一场针对技术路线的辩论在太学展开。以兵部尚书为首的"新派"坚持发展高精钢,而周琰提出的"复合材质"方案则获得老匠人们支持。辩论最激烈时,周琰突然命人抬上两个铁笼:一个装着喂食∞污染金属的白鼠,另一个则是吃普通金属的对照组。
"诸位请看。"周琰敲了敲第一只笼子。笼中白鼠己长出金属般的獠牙,正疯狂啃噬铁栏;而对照组则安静如常。更骇人的是解剖结果:变异白鼠的骨骼中渗入了大量金属晶体,内脏则萎缩成原来的三分之一。
"∞形器物在改造生命。"周琰的声音如铁锤砸在每个人心头,"它给予的技术越先进,索取的代价就越可怕。"
十二月廿五,皇帝下旨成立"技术审查司",由周琰兼任首任提举。这个新机构的第一道政令,就是暂停所有基于∞灵感的研究,包括正在试制的后膛炮和蒸汽机车。取而代之的,是对传统工艺的系统性改良:复合装甲、生物燃料、甚至还有用蚕丝增强的纸张——这些看似落后的技术,反而在对抗∞污染时展现出惊人韧性。
"王爷,番邦使节抗议。"礼部侍郎愁眉苦脸地报告,"说我们违背技术共享协议..."
周琰冷笑。他翻开刚收到的密报:法兰西本土爆发"金属瘟疫",凡接触过∞技术的人,皮肤都开始金属化。最讽刺的是,治疗这种怪病的药方,竟是大胤出口的绿豆与海带——这些富含螯合剂的食品能帮助排毒。
"告诉他们。"周琰合上密报,"大胤愿意提供排毒方案,条件是交出所有∞形碎片。"
十二月廿八,终南山封印仪式震惊天下。在数万军民注视下,七国使节被迫交出私藏的∞形碎片。这些金属被装入特制的青铜巨鼎,与磁石、硫磺、水银一同沉入百丈深井。当井口用混凝土封死时,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在人们挂着泪痕的脸上。
"还没结束。"周琰对身边的皇帝低语,"西域至少还有三块碎片流落在外..."
少年天子望向西方,瞳孔中的∞形痕迹微微发亮:"朕梦见...铁鸟从那里飞来..."
永昌十年的元旦,长安城没有往日的喜庆。周琰站在格物院顶楼,望着工匠们拆除那些过于"先进"的装置。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密室里,最后一台蒸汽机正在被拆解——这是用完全未受污染的早期工艺制作的,将成为未来工业的火种。
"王爷,您要的《考工记》找到了。"程铁骨捧着竹简走来,"上面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周琰接过竹简,指尖抚过两千年前的文字。古人早就明白:最好的技术,应该像缝制皮裘那样顺应自然。远处传来新年的钟声,这一次,钟体用的是青铜与熟铁的复合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