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夫长押送壮丁,离开县城之后己经过去了5天。每天走40~60里,他们己经走出了200里。
县城发生的事情,他们是什么都不知道。百夫长吓的瑟瑟发抖,还以为有人要刺杀自己。每路过一个地方,就会拜访当地官员。向当地官员诉苦 ,希望当地官员能够协助捉拿凶手。
凌晨,远离家乡。更不知道,那些杀手的目标就是自己。更加不可能知道,这件事情越闹越大。
百夫长不怕事情闹大,那是因为他家里有钱。朝廷中有人撑腰,自己没有违反法律。屁股干净,根本不怕别人调查自己的过往。百夫长都是花钱买来的,他能缺钱吗?
当地官员,认为是寻仇。这个百夫长,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朝廷官员,他们认为是党争。一个小小的百夫长都不放过,这是要斩尽杀绝。真狠啊!此事必须一查到底。
皇帝非常愤怒,百夫长也是朝廷命官。刺杀朝廷命官,好大的胆子。这是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想要造反。
今天刺杀一个小小的百夫长,明天是不是就要刺杀县令?后天是不是就要刺杀朝廷大员?大后天会不会刺王杀驾?严查,必须抓住幕后指使……
皇亲国戚,就当是一个笑话。听着乐呵乐呵,看热闹不嫌事情大。
县令大人没有抓到凶手,那一家人早就出国了。换了一个身份,摇身一变。买了一个百夫长,成为了朝廷官员。
那个惹事的少爷,被留在了赵国占山为王。因为他的性格不安分,总会有事情。不适合做普通人,更适合做土匪。
县令没有抓到凶手,受到上级的惩罚。对他十分不满,破口大骂。
也不知道是什么人针对县令,找到了一些证据。揭发县令,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以权谋私。
只是一夜之间,附近几个县城的人。全都听说了这件事情,议论纷纷。
一个月之后,这件事情传到了省城里。越说越玄乎,说什么的都有。
两个月之后,赵国国都也出现了流言蜚语。皇帝和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很快就听说了这个消息。
御史开始弹劾,百官都在看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皇帝震怒,大理寺、刑部、督察院……三堂会审,一定要把事情查清楚。为什么你一个小小的县令?会有这么多事情。
消息还没有传到县里,县令就畏罪自杀了。没过几天,县城身患重病。不久之后,也过世了。
师爷逛花楼,花楼失火。没有逃出来 ,被大火烧死了。
主簿、典使、巡检、教谕、教导、税课司大使、仓大使、驿丞、河泊所大使、医学训课、阴阳训课、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兵房、工房……涉嫌贪污,以权谋私。押往京城,接受三堂会审。半路上遇见土匪,全都死了。就连那些老弱病残的官兵,也是全都死了。
皇帝得到消息以后非常愤怒,一个县的主持官员全都死了。这还怎么查?明显就是有大问题。如果再查下去,他们会不会刺王杀驾?起兵造反,攻打朝廷。所以这件事情只能到此为止,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