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梅雨季的傍晚,林知夏抱着装满文件的纸箱,站在"青藤文创"斑驳的玻璃门前。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地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也打湿了她工牌上沾着的金粉——那是上个月加班赶制灯笼时留下的痕迹。
三年前,她揣着美术学院的毕业证书,在人才市场转了整整三天。首到看见招聘启事上那句"我们寻找愿意与青藤共生长的人",才推开了这间藏在老城区巷子里的工作室。面试时,戴着圆框眼镜的老板周砚之正在修补一盏破损的宫灯,竹篾在他指间翻飞,像灵巧的蝴蝶。
"你觉得传统工艺的出路在哪里?"他突然抬头,镜片后的目光锐利。林知夏指着墙上挂着的苏绣屏风:"在创新里。就像这刺绣,针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可图案却融入了现代几何元素。"周砚之微微挑眉,嘴角第一次露出笑意。
最初的日子充满艰辛。工作室只有六个人,既要跑客户,又要做设计,还要亲手制作样品。有次为了赶一个景区改造项目,全组连续通宵三天。当晨曦透过窗户洒在熬红的脸上,周砚之默默端来热粥,瓷碗下压着张字条:"辛苦了,记得吃早饭。"
转折发生在那个深秋。工作室好不容易谈下的大订单,因合作方临时变卦而泡汤。租金到期的催款单、员工工资的压力,让整个团队陷入绝望。林知夏在整理资料时,发现周砚之抵押了父母留下的老房子。深夜的办公室里,她撞见老板独自对着电脑反复修改方案,鬓角不知何时生出了白发。
"我们重新来过。"林知夏把新策划案拍在桌上,"现在国潮兴起,我们为什么不做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她调出自己熬夜做的设计图,将传统榫卯结构融入现代文具,用缂丝工艺制作手机壳。周砚之盯着图纸许久,突然笑了:"就按你的来。"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变成了战场。周砚之带着大家跑工厂谈合作,林知夏负责设计,就连行政阿姨都加入了包装队伍。有次样品在运输途中损坏,周砚之和林知夏冒雨驱车两百公里,亲手将修复好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当对方竖起大拇指时,两人相视一笑,眼里都闪着泪光。
成功来得比想象中快。他们设计的"二十西节气"系列文创产品,在文博会上惊艳亮相,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庆功宴上,喝得微醺的周砚之举起酒杯:"知夏,你知道吗?最困难的时候,是你那句'青藤不会因为一场雨就枯萎'给了我坚持的勇气。"
如今,青藤文创己经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楼,但周砚之坚持保留了老工作室的门牌。每年新人入职,他都会带着他们回到那条小巷,讲述那段艰难却温暖的岁月。而林知夏的工位旁,始终放着一盆常青藤,藤蔓沿着窗台向上生长,在阳光下投下细碎的影子。
某个加班的深夜,林知夏又看见周砚之在修改设计稿。她悄悄泡了杯茶放在桌上,茶雾氤氲中,听见老板轻声说:"下个月,我们去资助山区的孩子们办个传统工艺培训班吧。"林知夏愣了愣,随即笑着点头。窗外的城市灯火辉煌,而他们心中的那株青藤,正带着温暖与希望,向着更高的天空生长。
时光流转,青藤文创的故事在行业内口口相传。人们都说,这家公司最珍贵的不是精美的产品,而是那份老板与员工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情谊。就像那盆常青藤,在风雨中扎根,在阳光下绽放,用坚韧与温柔,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