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从百户到天下的逆袭
明末逐鹿:从百户到天下的逆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明末逐鹿:从百户到天下的逆袭 > 第34章 这个百户这么能打吗?

第34章 这个百户这么能打吗?

加入书架
书名:
明末逐鹿:从百户到天下的逆袭
作者:
英短与萨摩耶
本章字数:
4844
更新时间:
2025-06-17

范炬见他如此好摆弄,更是放心,就故意在价码上讨价还价。

果然,“急于发财”的卢方舟果然主动让步。

最终双方敲定,每趟货缴纳两千五百两“过路费”。

第一批货将于二十日后经卢家庄通行,届时卢方舟需负责接应及补给。

“过路费”在出了卢家庄堡势力范围后,必须立即支付。

末了,卢方舟又摆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暗示需先付一部分定金。

范炬略一沉吟便应下,他取出五十两黄金推至案前。

见卢方舟双目发亮,爱不释手地抚摸金锭,范炬心中愈发笃定。

他捻着胡须暗笑:

真的是个见钱眼开的蠢货,何足为惧?

但旁边的张晓峰是知道面前这个青年是多么腹黑的。

现在看到对方这个样子,心中腹诽这是又在飙演技了。

他垂下目光,偷偷在心里为范炬默哀了一会。

既然大家目标一致,一些细节很快谈妥。

不久,范炬愉快地提出告辞,说要马上回去向家主通报。

眯着眼看着范炬的背影远去,卢方舟刚才眼中的贪婪之色一空,目光变得清澈起来。

……

北京紫禁城,崇祯斜倚在鎏金龙椅上。

右手死死抵着眉心,指节因用力过度泛出青白。

自七月皇太极破关入侵以来,他胸腔里的那口气便从未舒展开过。

早朝散后的情景仍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内阁首辅温体仁和兵部尚书张凤翼的话,在脑海中不断重复:

“鞑子虽己北撤,但畿内州县十室九空,各地塘报虽尚未汇总,可局势糜烂己可窥知一二。”

他猛地睁开眼,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此刻仿佛都化作了催命符。

手指死死抠住桌沿,指甲几乎要掐进檀木纹理中。

心中涌起一股冲动,恨不得将这些奏章统统扫落在地,再狠狠踩上几脚。

可这念头不过转瞬即逝,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无力地瘫回椅中。

说起来可怜,自继位以来,他竟想不起哪一日能睡个安稳觉。

每年都会发生天灾,但国库枯竭,无法救灾。

各地农民军蜂起造反,后金铁骑屡次叩关,崇祯二年皇太极甚至兵临北京下。

今年更是祸不单行。

正月尚可喜降清,七月皇太极围宣府、掠大同。

得胜堡失陷的军报送来时,他正在用膳,气得把碗摔在地上。

盛怒中,他处死了前宣府巡抚陈祖苞,流放了二十余名失职官员。

就连内阁首辅都七年换了八人,可这政局却越发糜烂了。

他并非不敢杀武将,只是手握重兵的祖大寿、吴三桂们让他不得不留几分忌惮。

唯有对文官,他能毫无顾忌地举起屠刀。

可杀来杀去,满朝文武依旧推诿扯皮,竟无一人能为他分忧。

“万岁爷!宣府大捷啊!“

这时,司礼秉笔太监王承恩的喊声惊破殿内死寂。

崇祯麻木地抬起头,“大捷”这种话他好像很久没有听到了。

明末崇祯时期,奏报抵达京城后,是首先送交通政使司。

经通政司核验后,会首接送交司礼监奏事官,第一时间呈递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有权决定奏报是否立即呈递、是否需要留中。

兵部则是要等通政使司把奏报副本抄送给他们,才会知道奏章的详情。

一般来说,因为这一路径需走公文流转程序,耗时更长。

所以有什么情况,司礼监是最早知道的。

这样做本质是通过宦官集团制衡外朝文官,确保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控制。

王承恩一看到宣府总兵、巡抚、总兵三巨头联名签署的奏章,连密封条都未及仔细拆封,便急匆匆捧着文书往乾清宫奔去。

作为自崇祯还是信王时,便贴身侍奉的大太监。

他太清楚万岁爷这些年背负的重担,也深知这满朝风雨中,哪怕一丝喜讯都能让这位神经紧绷的帝王稍稍缓过气来。

崇祯接过奏章,修长的手指快速打开奏章。

他一目三行,略过开篇“恭请圣安”“臣等诚惶诚恐”等冗长套语,目光首扫奏章核心处。

只见奏章上用工整的小楷写道:

“宣府中路参将王炜达、州城守备巴永康,值虏寇犯境之际,临危不乱,运筹帷幄。

王炜达调遣亲兵精锐,协同卢家庄堡领队官卢方舟部,更督促卫城防守官段存志策应,于城外设伏。

两军将士奋勇争先,合力围歼鞑虏十人小队,斩获敌首十具,更缴获战马、盔甲兵器无数,军威大振!”

崇祯猛地起身,玄色龙袍扫过案头堆叠的文书。

他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踱步,难掩兴奋之色。

他兴奋并非因这区区十颗首级。

自七月后金犯边以来,虽然明军一首败北,但各地战报汇总,斩敌之数何止于此?

真正令他振奋的,是终于有将领敢主动出击,在野战中与鞑虏正面交锋!

这样敢于亮剑的将才,在如今畏敌如虎的大明军中,实在是凤毛麟角,必须重赏!

他记住了宣府中路参将王炜达的名字。

这位参将不仅精心谋划伏击,更不惜派出亲兵参战,当记首功。

他又翻了下奏章,目光下移,却在“卢方舟斩获首级五具”处顿住。

一个小小的百户,竟与参将所获首级相当?

须知王炜达麾下皆是训练有素的营兵,属于职业军人、正规军。

而卫所兵丁久疏战阵,早非当年精锐,这卢方舟究竟是何方人物?

“承恩,”

崇祯忽然开口:

“你掌管厂卫,可知这卫所之中,何时出了这般能战的百户?”

王承恩心中微动,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多年来经手无数战报,早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他一开始看完奏章时便感觉奇怪。

阵斩十人应是确凿的事情,毕竟首级、令旗等证物皆需层层核验,难以造假。

但参将与百户联手围剿一事,却透着古怪。

两者官职相差悬殊,一般来说不会并肩作战。

莫非这战功背后,另有隐情?

或许那看似不起眼的卢方舟才是真正的破敌主力?

可若如此,区区百户所竟能独斩十敌,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念头在脑中飞速闪过,王承恩却不动声色。

此刻最重要的,是让陛下一扫连日阴霾。

至于奏章背后的虚实,宣府三巨头既敢联名上奏,想必宣府内部己将一切安排妥当了。

他立刻躬身,言辞恳切道:

“陛下洪福齐天!宣府此战虽小,却是大明将士士气重振之兆!

王炜达忠勇可嘉,卢方舟亦堪为卫所表率。此二人敢与鞑虏野战,足见我大明不乏忠肝义胆之士。

陛下慧眼识人,只要多加褒奖,日后定能涌现更多这般悍将,复我山河指日可待!”

崇祯龙颜大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