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封江:摆渡人的失业日
深秋的乌篷船在江面上轻轻摇晃,书源握着船桨,看着夕阳把江水染成琥珀色。对岸的八家子村炊烟袅袅,岸边的老槐树下,几个孩子正朝他挥手。这是他在青弋江上摆渡的第十三个年头,船舷上的划痕记录着岁月,也刻满了两岸村民的故事。
“书源叔!等等我!”十七岁的阿明背着竹篓,气喘吁吁地跑来。竹篓里装着刚摘的柿子,红彤彤的果实还带着露水。“我娘说,让您今晚来家里吃饭,新酿的米酒好了。”书源笑着接过竹篓,船桨轻轻一点,乌篷船如离弦之箭,划破江面的平静。
然而,这份宁静在三天后被彻底打破。那天清晨,书源像往常一样准备开船,却发现渡口贴满了盖着红章的通告。“关于全面禁止青弋江水上客运的通告”几个大字刺得他眼睛生疼,通告上说为了“航运安全管理”,即日起禁止一切民用渡船运营,违规者将没收船只并罚款。
“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吗?”对岸开杂货铺的陈阿婆拄着拐杖,声音发颤,“这江上的渡船是咱们村的活路,绕山路去镇上要多走三个时辰啊!”书源盯着通告上模糊的公章,突然想起上周有几个穿制服的人来渡口转悠,说要“规划航道”,当时他没在意,没想到竟是这个结果。
消息很快传遍了两岸村庄。靠渡船为生的十几个船夫聚在书源家,商量对策。老李头把旱烟袋往地上一磕:“听说镇上那个新码头是赵镇长小舅子开的,这通告......怕是没那么简单。”书源想起前阵子赵镇长来村里视察,曾半开玩笑地说:“书源啊,时代变了,该换条路谋生了。”
他们决定联名上书,去镇政府讨个说法。书源连夜写好请愿书,上面按满了红手印。第二天一早,二十几个人浩浩荡荡出发。镇政府大楼前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可他们在接待室等了整整一天,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文件是县里发的,我们也没办法。”
回去的路上,乌云压得很低。阿明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追上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报纸:“书源叔,您看这个!”报纸角落刊登着一则简讯,标题是“青弋江航运升级改造工程启动”,配图正是气派的新码头,而投资方名单里,“赵氏航运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事情越发清晰了。新码头离八家子村足有二十里,村民们要么绕远路,要么花高价坐新码头的渡船。书源的乌篷船一次能载八个人,收一文钱;而新渡船只能坐西人,却要五文钱。这哪里是为了“航运安全”,分明是要断了他们的生路。
半个月后,执法队来了。几辆快艇轰鸣着靠近渡口,喇叭里传来刺耳的声音:“立即靠岸接受检查!”书源死死握着船桨,他的乌篷船是父亲留下的,船底的每块木板都浸透了两代人的汗水。“书源,别犯傻!”老李头在岸上大喊,“他们带了切割机!”
快艇上的人甩出铁链,缠住乌篷船的桅杆。书源被强行拖上岸时,听见身后传来“咔嚓”一声——那是陪伴他多年的船桨被生生折断的声音。泪水模糊了视线,他看见自己的乌篷船被拖走,船舷上那些记录岁月的划痕,在阳光下泛着血色的光。
没了渡船,村民们的日子越发艰难。陈阿婆的杂货铺因为货物运不进来,不得不关门;孩子们上学要天不亮就出发,翻山越岭走三个小时。书源试着去新码头应聘,却被保安轰了出来:“我们这儿不缺人,快走!”
深夜,书源独自来到江边。月光洒在空荡荡的渡口,老槐树下的石板凳还留着孩子们的体温。远处,新码头的霓虹灯闪烁,像一双双冷漠的眼睛。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划船时说的话:“这江水有灵性,只要船在,两岸就有牵挂。”
转机出现在一个雪夜。阿明带着几个年轻人找到书源,怀里抱着一摞文件:“叔,我们找到了新证据!”原来,他们在县档案馆偶然发现,那份所谓的“禁渡通告”根本没有经过正常审批程序,公章也是伪造的。
书源的手在发抖。他们连夜整理材料,联系媒体。然而,第二天一早,阿明的家就遭了贼,所有证据不翼而飞。阿明被打得鼻青脸肿,却咬着牙说:“叔,我不后悔!这事儿,咱们必须讨个公道!”
就在他们陷入绝望时,一个神秘人送来了关键证据——赵镇长与小舅子的通话录音,清楚地记录了他们如何伪造文件、垄断航运的全过程。录音的末尾,传来一句冷笑:“那群泥腿子,能翻出什么浪?”
真相大白那天,青弋江上飘着细雨。书源站在重新修缮的渡口,看着熟悉的乌篷船缓缓驶来。船头绑着红绸,船舷上的划痕被仔细修补,却依然清晰可见。对岸的老槐树下,村民们自发放起了鞭炮,孩子们举着写有“还我渡船”的横幅,声音响彻云霄。
当第一波乘客上船时,书源发现人群里有几个陌生面孔——那是县纪委的工作人员。他们微笑着点头:“多亏了你们,让真相重见天日。”船桨再次划破江面,书源望着两岸熟悉的山峦,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赵镇长等人虽然被查处,但青弋江的航运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书源知道,这场斗争只是开始。他决定成立一个航运合作社,联合两岸的船夫,用合法合规的方式经营渡船。
春去秋来,青弋江上的乌篷船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书源的船头挂着一盏明灯,照亮着夜晚的江面。每当有人问起那段艰难的日子,他总是指着船舷上的划痕说:“这些痕迹,是伤疤,也是勋章。只要我们不放弃,正义就永远不会缺席。”
在八家子村的老槐树下,关于这场“封江风波”的故事,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书源和他的乌篷船,也成了青弋江上最动人的风景,见证着普通人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